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的阅读感受,注重个性化发展。改善学生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通过课外阅读的形式,加强文学素养。本文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走向作以阐述,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走向
一、重点强调学生的阅读感受,注重个性阅读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想改变传统化的阅读教学,就应当充分转变自身的阅读教学观念,合理运用灵活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个性化阅读。围绕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的具体要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理解文章的多样化,以及他们对教材文章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当注重根据具体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调整自身的教学策略,注重个性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充分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语文阅读兴趣与经历等个性化来解读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推动他们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语文阅读感受。
例如,在学习《老王》这一教材课文时,教师就要注意到这篇文章是以文革时期为重要背景来写的,但学生对有关“文化革命时期”的历史资料了解的很少,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借助图书馆或者网络等途径来查找有关文革的资料,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兴趣来丰富教材文章的背景,实现自身对于这篇文章的个性化感受。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仔细探索字词的含义,对文章中老王的肖像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学会用合适语言描绘出来。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就会对老王这一形象有基本的感受,能够体会出作者是在写老王懂得感恩的一面,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对老王的形象有着更深层的理解,学生则通过反复揣摩文章中老王的形象,就会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
二、改善阅读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开展阅读课堂时,应当注重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文章阅读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创新之处,教材是按照内容的主题来进行单元组织的。
教材的这种编排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核心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通过为学生讲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种语文单元课文导引或习题的设计,高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也要注重师生共同的阅读探索、阅读学习与阅读品味。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语文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时,语文教材在单元导语的设计过程中,对于这一单元语文课文的语文教学目标、内容都有较明确的表达。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首先对单元的导语进行阅读,有助于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这一单元的实际训练目标,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以及有效品味到文章语言的基本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教材中“积累拓展”这一栏目,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精美语句,并说出这些语句的表达效果,进行相应文章的阅读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通过课外阅读来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也要充分注意到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设计中,教师应当注重教材非常注重拓展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教材除了为学生设置了必学的文章部分,还设置了有关 “名著导读”、“古典诗文诵读”等课外阅读部门,这就会帮助语文教师形成教材讲解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以及课外的阅读讲解三种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当在基于教材内容讲解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内容来增强初中生的文化底蕴。
例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这一语文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关于梁山英雄的传奇故事,并充分了解当时社会的现象来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来引导学生对施耐庵的《水浒传》进行课后阅读。再比如,在学习《出师表》这一语文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并读懂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引导学生阅读名著《三国演义》,并鼓励学生们更深入的了解有关诸葛亮的历史事迹,进而体会到教材中诸葛亮的真实情感。
综上所述,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要坚持做到以上几大方面,分析当前教学走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前. 初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有效性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2.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