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导向下如何提升高考语文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何宗学
[导读] 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都设置了“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均赋分20分
        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都设置了“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均赋分20分。其中,成语辨识题,引导考生领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祖国文化精神的厚重;图文转换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病句修改题,引导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情境中,掌握祖国语言文字使用的基本规律。这些都是可圈可点的亮点,除此以外,书面语言准确、得体能力的考查更是一大亮点。
        全国I卷、Ⅱ卷、Ⅲ卷的第20题,没有像往年一样设置因境补文的试题,而是要求考生对所给文段(两则启事、一封书信)中的不当词语加以修改,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而且要求修改后的文句与整体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突出了对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方向性引导。这三道试题的文字材料均是常见的应用文,内容和形式均与考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这提醒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切实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一、以文育人,呼应新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这里明确提出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语言类型。
        在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提出:“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在学习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提出:“有意识地在义务教育和高中必修阶段积累的基础上,发现与汉字、汉语有关的某些问题,结合汉字、汉语普及读物的阅读,进行归纳梳理,验证汉字、汉语的理论规律,例如汉字的表意性质、汉语的韵律特点、词汇意义的系统性、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口语与书面语的不同特点等,提高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这两个学习任务群都在强调:口语和书面语是有不同特点的,是有风格差异的。另外,我们要明确:新课标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最基础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与考查的基础内容,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应该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一学习任务群提供相应的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为提高学生书面语读写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服务。此外,我们还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表达目的,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范围,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语言风格,用最恰当的语言文字准确、得体地表达情感。
        二、真实情境,试题导向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第20题均给出了一个真实的语境,围绕所给语境设计问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全国I卷: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导向分析:这道试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书面语体语言特点的掌握情况。所谓书面语,《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用文字写出来的语言。”书面语区别于口语,书面语是以文字为书写符号供人们书面交流时使用,具备规范性、稳定性等特点;而口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口头交谈所使用的语言,具有随意性、简略性等特点。
        上题中,“堵住”“管子”“打算”等词语,在口语中经常说,而且也不会存在交流沟通的障碍,但却属于生活化的口语风格,要使其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则需要进行语体风格的转换。当考生将“堵住”改为“堵塞”,将“管子”改为“管道”,将“换掉”改为“更换”,将“打算”改为“计划”,将“正遇上”改为“正值”时,书面语体自身表达的规范特点就慢慢地呈现出来,考生也会在作答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书面语体风格的认识。


        全国Ⅱ卷: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导向分析:上题中,“参加者”“打探者”“关爱者”“征询”“等着”等词语,有的是语意不准确,有的是语体风格不一致。当考生将“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将“打探者”改为“知情者”,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将“征询”改为“征集”,将“等着”改为“期待”或“等待”时,他们就会慢慢调整自己的语言感受,使书面语言的表达更为准确、得体,也更符合“启事”这一应用文文体的语言风格。
        全国Ⅲ卷:下面是一封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获悉文学院下周举办活动,隆重庆贺先生教书50周年,我因俗务缠身,不能光临,特惠赠鲜花一束,以表敬意。随信寄去近期出版的拙著一册,还望先生先睹为快。
        盛夏快来了,请先生保重身体。
        导向分析:所谓“得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言语、行动等)得当;恰当;恰如其分。”语言的得体是指根据交际的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要关注说话的对象、场合、目的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等。当考生将“教书”改为“从教”,将“光临”改为“前往”或“参加”,将“惠赠”改为“奉上”、“奉送”或“敬赠”,将“先睹为快”改为“指正”或“斧正”,将“快来了”改为“将至”或“将临”时,伴随着答题的过程,考生就会慢慢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以上三道语言应用试题,均能考查出考生语言和思维等核心素养的现有水平,这很契合新课标“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的“命题和阅卷原则”:“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
        三、关注生活,提升文化素养
        全国I卷的某校启事初稿、全国Ⅱ卷的某报社启事初稿片段、全国Ⅲ卷的一封信的主要内容,这些都是考生在生活中时常能看到的内容。这提醒我们要关注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语言现象,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断精进自己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使自己逐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纲,承载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新一轮高考改革以“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为核心功能,通过高考试题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教师要研读新课标、研究高考试题,进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加语文积累,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鼓励学生在梳理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发现其中蕴含的语言运用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解释;引导学生将所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运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实践,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和表达目的,恰当运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2018年高考语文三套全国卷的这三道有关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题,其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真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更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和言,在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在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