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开展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吴玉娟
[导读] 在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
        摘要:在结合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结合自身的数学教学经验,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儿童理解”缺失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儿童理解教学的实践策略,希望对于今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儿童理解,教学改革
1 引言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则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特质的数学理解的思维方式,并能全方位保障结合儿童理解来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工作,利用一系列的对话、操作以及解释来开展系列化的学习活动,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数学教学则应重视对于儿童的本原理解,有效基于儿童认知来开展教学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儿童理解”缺失的问题
        第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难以准确把握儿童的“本”,存在着儿童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冲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则是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儿童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则是儿童思维的内容,如果将成人化思维强加于儿童思维,也不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甚至还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作用。
        第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弄不清楚儿童学习的“脉”,存在着儿童思维和程式思维的冲突。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有效激发幼儿思维的发展,而过于强调传统的“教师编程”的思维方式,则不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无法弄清楚儿童学习的“理”,造成过程思维和结论思维的冲突。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更加重视教学结果,告知儿童的最佳解决方案,但忽视学生对于问题求解过程的思考过程,这样则不利于帮助儿童的数学学习,反而存在着一定的伤害。
3 儿童理解教学的实践策略
3.1 从学生出发进行概念同化
        在儿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教学活动,鼓励儿童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表达观点,鼓励儿童实现数学概念学习的再次创造,可以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数学概念内涵的解读,鼓励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究思考,用儿童语言的方式来进行“定义”概念。
        比如,在进行“小数的意义”的教学过程中,在进行学习小数数位的过程中,有的教师选择直接告知的方式来学习,有的教师则是激发学生去进行自主化的探索,实现基于儿童理解教学活动。在进行教学中,教师提问,“在你们的理解下,0.5中的数字5所在的数位是什么位?”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道,“可以看做分位,这点类似于分数,都是经过平均分而得到的。”有的学生回答,“我觉得,小数位较为合适,它在小数部分的位置。”有的同学说,“两位小数可以看做将一进行100份的平均分配,这样是不是叫做百分位比较合适呢?”。

正是通过上述的概念化的思考,能有助于儿童进一步理解小数数位的概念,也能以此类推得到相应的千分位、万分位……这个过程就能很好地体现了对于小数意义的再理解和建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获取概念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概念的形成以及同化作用。就是通过具体的事物进行概括,以及结合自身认知结构的概念体系,从而获得新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儿童表达自己观点,有助于实现概念同化。
3.2 关心学生成长实现思维智化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该遵从幼儿的好奇心,体现出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但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总是忽视儿童的感性内容。儿童具有生性活泼,思维跳跃性较强,虽然思维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往往具备很高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按照自身的程式化思维来开展教学,而应该充分重视教学中儿童的个性、天性和本性。
        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整理生活中的人民币的预习作业,并积极在课堂展示相应的预习成果。就在要结束的时候,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请问为什么没有3元、4元的人民币呢?”在这个时候,老师并没有置之不理而继续开展新课,而是组织学生来进行简单的演算,“同学们,通过用1元、2元、5元的加减运算组合,还能得到几元钱?”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悉心计算,能够得到结论,1元、2元和5元的组合能够得到其他数值的人民币。正是考虑到儿童在课堂活动中的突发奇想,结合儿童的思维特点,不仅能进一步有效熟知各种人民币,还能锻炼学生的运算、对比、列举以及推理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
3.3 不断提升学生的概念抽象能力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直观化的多媒体动画方式,能有效帮助儿童感知抽象的数学概念,有助于他们进一步锻炼自身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认识周长”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件进行直观化的展示,具体涉及到:第一只小蚂蚁围绕着一片树叶,爬行了一周的一半左右的距离;第二只小蚂蚁用同样的方式,围绕着同样的树叶爬了一圈半的距离;第三只小蚂蚁则是在树叶的内部爬了一圈的距离;第四只小蚂蚁则是绕着树叶爬行了正好一圈。在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那种情况才是树叶的周长?为什么?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能认清楚周长的概念。这种方式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能够实现从感知到表象,再到概念的发展。利用这种直观化的比较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加深对于概念内涵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有的时候,教师的语言略显得苍白,但如果能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利用直观图形的方式,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儿童理解课堂探索则是今后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满足儿童的认知水平,利用多样化的数学活动来激发儿童的思维,从而全方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培鸿.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的措施[J]. 科学咨询, 2020年2期.
[2] 江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人文之友, 2019年2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