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何燕清
[导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摘  要: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国高校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多年来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辩证地借鉴和吸收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高校夯实德育理论和完善德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关键词:里克纳;品格教育;高校德育;启示



        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以德治国是一种道德的引领和礼仪的教化,能使人从内心深处产生羞耻之心,在荣辱廉耻之心的驱使下,个体自觉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经过自身的内化,形成道德良知和健康人格。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个人良好品格的培养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对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影响深远,成为品格教育的代言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辩证地借鉴和吸收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对于我国高校夯实德育理论和完善德育体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一、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
        (一)品格教育的概念
         品格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品格教育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思想,他主张通过道德教化和品格训练来获得幸福生活时所需要的道德习惯和行为习惯。狭义的品格教育指20世纪以来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德教育。
         1994年,美国品格教育研究所把品格教育界定为,“把下列品格因素结合在内的研究项目:关怀、公民道德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平与公正、尊重、责任、可信,以及其他被申请者认为适当的因素。”[[[1] 杨韶钢.品格教育:一种新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2(5).]]美国品格教育的代表人物里克纳则认为,品格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基础的,并且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广泛合作,促使受教育者接受核心价值观,以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活动。[[[] 闫惠威. 托马斯.里克纳品格教育思想之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它是对学生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的全面性、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二)品格教育的核心内容
        里克纳认为学校和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让学生了解做人的基本品质、做人的底线伦理以及社会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念。他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标准是人类社会经过长期发展后所积淀的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精华,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
        里克纳在《美式课堂——品格教育学校方略》一书中提出,“尊重和责任构成普遍的公共道德的核心。它们有其客观性的,可以展示的价值,因为它们促进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善的品格”。[[[] [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董晓航,邓海平(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的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教育出版社,2001.]]在书中,他详细地论述了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普遍价值观体系的内容。以尊重和责任为核心的基本道德价值,可以延伸出美德相关的表现形式,如诚实、公平、宽容、谨慎、自律、乐于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
         (三)品格教育的方法
         一个好的教育模式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产生广泛影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因为它具有实践性意义的指导方法。在品格教育上,里克纳提出了多种方法,称之为“综合教育法”。
         “综合教育法”内容多种多样,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融为一体,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把各种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全方位地运用于立德树人中。其中运用得较多且取得的成效较为理想的方法有:道德灌输、榜样示范、道德讨论、行为训练、合作学习、道德纪律、社会服务和道德叙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的、规范的道德教育。里克纳提出的灌输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式灌输,而是一种批判吸收了科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反省式灌输”,它一方面强调要把美德传输给学生,另一方面强调要注重学生个体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他反对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压抑、强制学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和服从。
        二、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阶段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国高校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国家生产人才流水线的最后一道“加工程序”。改革开放以来,多元化的思维和文化不断地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暗中潜滋在大学生的心灵中。他们处于怀疑、绝望、孤独和自我中心意识之中,沉溺于物质消费、网络空间带来的刺激和快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个人品格。从我国现行的德育模式来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从德育内容看,内容未能贴近学生,使学生“入脑入心”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导致大学生面对良莠不齐的道德价值观念时感到茫然失措。当面对如此庞杂的德育内容时,部分大学生受西方思想的冲击,主观上不愿意接受,也有部分大学生表面上接受,内心不接受,道德教育内容达到使大学生 “入脑入心”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一方面,目前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灌输是高校德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但这种灌输方式较为传统。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权威式理论灌输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灌输的方式应及时创新,适应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德育不是孤岛上的耕耘,不是笼中小鸟的学飞,我们应该把高校德育放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去熏染。[[[] 马唯杰.底线伦理还是美德伦理?——兼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作者简介:何燕清,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大学生之所以觉得德育内容“假、大、空”,是因为这些内容没有很好地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部分高校的德育犹如在孤岛上默默耕耘,缺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


        (二)从德育模式看,“政治辅导”和“学生政工型”的德育模式效果欠佳
         从我国德育队伍来看,我国高校的德育力量主要集中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中,长期以来形成了单纯的“政治辅导”和“学生政工型”的德育模式,僵化的模式缺乏创新的活力,因此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方面,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通过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课堂上,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期末,学生通过“背多分”考取好成绩,但考完就把知识抛诸于脑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不佳。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虽然是高校德育的主要力量,但一个高校辅导员带几百个甚至几个年级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德育工作难以落实到每位学生,难以贯穿始终。这是多年来,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不如人意的原因之一。
         (三)从评估方式看,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德育效果不明显
        德育评估是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手段、评估方法等对德育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述和估量。在我国众多高校中,德育评估形式往往表现为德育教师的工作总结、年度的评比表彰、学生的思想品德测评等形式。其不足之处就是没有充分考虑各个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受教育者的具体思想品德状况,缺乏可操作性,忽视德育评估的科学性。这样的德育评估形式比较传统,考量的要素比较单一,导致的后果是评估体系形同虚设。
        三、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里克纳认为让学生了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挑战和任务。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熏陶着不同的文化,又处于不同的文化冲突中;在传统文化中呼吸着,但却又饱受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拔节孕穗期”中的大学生,必须有一种主流的、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人生的导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多年历史积淀的精华。高校的德育内容,应着力于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基础上,把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融为一体,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深入浅出地把一些高深理论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德育内容。
         (二)借鉴“综合教育法”,充分发掘校园的隐性德育资源
        里克纳的“综合教育法”有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十分值得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借鉴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理论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反省式灌输法”和积极互动式的、协作式的教育方法,即里克纳所提倡的“规劝和外在诱导”的灌输模式,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中提高自我的品格素养,使德育内容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与学生互动时,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示范”法。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与学生进行道德讨论和道德叙事。
        结合“综合教育法”,充分发掘校园的隐性德育资源。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要求高校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各学科可借鉴“综合教育法”中的合作学习、道德讨论、道德纪律等方法约束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课外结合行为训练和社会服务等方式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通过这些无形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逐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形成积极深刻的道德体会,最终升华为稳定的道德行为。
         (三)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把德育放在社会环境中考量、熏陶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教育系统中需要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合力。品格家庭是品格学校、品格课堂以及品格社区的基石,品格学校是学生品格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品格社区是品格家庭和品格学校的扩展和延伸。我国高校德育应对家庭、社区的作用予以重视,借鉴吸收美国品格教育中的校内校外联合活动,如家长与学校订立的“道德合约”、“家校共建”,学校与社区联合举办的“社区服务学习”。让家庭和社会参与到高校的道德教育之中,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道德教育的合力。
        此外,善于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使社会各界更全方位地、立体地了解我国高校德育的目标、内容与重要性。把高校德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考量、去熏陶,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校德育与社会实践的矛盾与冲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适时地对德育进行改革与完善。
         (四)借鉴品格教育实效性评估方法,优化我国德育评估体系
         美国品格教育组织非常重视对品格教育项目的实效性进行科学评估,科学的实效性评估有助于提高品格教育的效果。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品格教育施行的品格教育实效性评估方法,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的特点,不断地对高校德育评估体系进行优化完善。
         高校德育评估包括基础性德育评估和主体性德育评估。基础性德育评估可以采取多元化的途径和渠道,运用网络技术,建立高校德育相关的网站和为学生建立电子德育档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标准和师德评价标准进行量化评估。主体性道德评估是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学生与自己、与家庭、与学校、与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网。由此可见,学生自己、家长、教师、社区成员都有权对高校德育的效果进行评估。高校应善于总结各方面反馈的意见,在不断地完善中形成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
        里克纳说:“纵观历史,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即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对一个人进行品格教育需要教育者长期的精心培育和引导,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蕴含着很多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如果各高校以及德育工作者辩证地借鉴和吸收其品格教育思想,必有利于促进我国高校德育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