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中学阶段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因此,中学班主任要着重关注和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对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认识。 加强四个便利学生德育教育,切实提高中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关键词: 教育 ; 关爱;倾听;欣赏;赞美
一、学会关爱
世界的爱是多种多样的,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复杂高尚的精神领域。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班主任的理性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在一起的高尚的教育情操。 具体表现在班主任深刻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等表现。 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 教育如果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说“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班主任,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真的很重视他,为他担心的时候,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还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乐意接受。 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即使你的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二、学会欣赏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 除了要欣赏学生的优秀品质外,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我套用下这句名言。 “人没有不良品质。 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欣赏优秀的学生,大部分老师都会,但很少人认同差生。
作为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必须对差生进行有效沟通。 其实,坏习惯很多,他们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丽人性的爱,也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赞同。 因此,教师要以倾听为基础,欣赏学生,赞美学生。
三、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有着被他人尊重的需求。
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理解学生的痛苦,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有什么快乐的事情,有什么忧愁的事情;他们在学习中什么成功了,什么困惑的地方;是基础问题,或者方法问题;是心理问题,或者习惯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所以认识学生的时候,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学会亲切,亲切,增加老师的亲和力,学会“亲其师,信其道”。 但是,我们很多班主任都不愿意听学生讲话,也不愿意听学生抱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其实学会了倾听,就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 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尊敬和体贴。 他们就会想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和困惑传达给你,寻求老师的关怀和尊重,寻求老师的宽容和理解,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惑。 此时进行的交流,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的激荡。 因此,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四、学会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露,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 它和表扬不同, 它不是在学生面前表扬,而是在学生后面的赞美。 它是缓和人际关系的法宝。 根据实践,相互憎恨的两个人,在背后听到敌人赞美自己,就会马上消失,所有恩怨都会立马烟消云散,老师的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鉴赏是否做作,只有当学生听到其他同学的话,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并感谢老师的教育,感恩老师的教育,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向老师希望的方向迈进。作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学生面前中肯的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让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也就是说,在实践中,班主任的工作就像调味料的“盐”,在烹饪过程中放少了,淡而无味,放入过多,感到苦而不能吃,只有放入适量的,才能做出好吃的菜。 我们每天接触的是活人,是不同的世界。 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应用不同的模式,以不同的方式实施教学,以关心、关怀为基础,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优点,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 这样,一定能够引导学生,改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总之,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调味品中的“盐”,在做菜过程中放得过少了,则淡而无味,放得多了,则苦而难食,只有放得适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们每天接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不同的世界。做好班主任工作,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应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实施教育,在关心、关怀的基础上,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地欣赏学生的长处,赞美学生的优秀品质,这样就一定能够带领学生,完善人格,走向人生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杨彩平.初中阶段德育中励志教育的渗透研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7):104.
[2]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