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分组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分组学习 合作探究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张爱泉
[导读]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应该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必须倡导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多种方式,力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能否改变原有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本人在教学中尝试了“分组教学”的模式,加以思考后总结如下:
        分组教学,是以教师的课堂目标为导向,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在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理运用学生学习欲望的动力资源,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学习小组的形成

1. 合理分组:在班级中每四人分为一个小组,以学生的座位为基本单位(前后两排),在成绩上注意好,中,差搭配均匀,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兼顾性别搭配尽量平衡.这样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有了自己的可比对象和相应的赶超目标.但不能是田忌赛马,要尖子生与尖子生,中等生与中等生,学困生与学困生相比(即使是最后一名也有了自己的赶超目标).这样不但在小组间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小组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还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明确职责:每一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小组长不但是小组的核心、骨干,而且还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他在学习中负责领取任务和合理的分配任务,召集组员进行讨论,探究,整理和记录讨论的结果,并督促每个成员按时完成任务。在讨论探究中要求小组长不但自己能积极主动的提出对问题的看法或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还能带动其它同学积极参与,确保人人发言,共同提高,同时对小组内的成员探讨的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分组学习”的形式

1.教师课前准备:每节课教师都要准备好“学案式提纲”.共分六个部分:温故知新、自主探究、自我检测(这三部分提前发给学生),巩固提高、触类旁通、学后反思(这三部分当堂发给学生).
温故知新:包括本堂课学习中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或简单的练习题),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公式结论以及推导过程).
自主探究:以教材的例题为主(根据需要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习题),学生对这些题加以研究和解决之后,不但使学生在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上上升一个档次,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得到由浅入深的锻炼.
自我检测:教师为学生配备的练习题,难度较低,以课后练习题的难度为宜.目的在于让学生自我检查学习的效果,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和熟练应用.
巩固提高:所选习题的难度要高于自我检测题,以课后习题的难度为宜,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机动使用。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较好的情况下让学生分组完成,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触类旁通:所选习题难度较高,用于学生在课下完成。通过学生课下的独立思考或是相互研究加以解决,也可以是在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下加以解决,利用这些习题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进一步加以变通和灵活运用.
学后反思:是学生在学习后的自我评价,但不等同于日记和学习笔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本节知识的梳理和回顾,对在自我学习中对有些知识理解的偏颇之处,或是在合作学习中受到的启发所作的真实的记录,在反思中去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2.学生课前学习
        (1)学生以教师所发的学案为提纲,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教材中相关的概念,定理,公式(相应的推导过程),并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产生的过程,理解直观和严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研究探讨并加以解决和记录。

这样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也培养了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态度.
        (3)学生独立完成自我检测题,然后小组内成员之间相互检查评判,让学生自我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所学知识进一步熟练应用.
        3.课堂双边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载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但结果是“导不好,演不精”,事倍功半,苦不堪言,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抱怨.在分组教学中,教学不在是一个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更加强调的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每个人亦师亦生,教学合一.教师作为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宏观上掌控全局,引导方向,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将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教学中,教师先按照学案中的内容,对每一部分(或是几个知识点)先提问一个小组,提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学习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然后其它小组的同学共同参与探讨、研究、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结论,完成温故知新,自主探究和自我检测这些内容的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探求各种解题方法,自己总结规律,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展示思维过程,暴露思维障碍,然后不断的将经验和教训总结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期间,教师要特别注意对那些不善于言谈的学生,在情感上给以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帮助那些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让学生在巩固提高部分的习题中,有针对性的选择相应习题进行训练.这样,既能准确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又能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和适时的加以巩固和提高.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的同时,还达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最大的收益.
        在分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的是,教师不在是知识的权威,只是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也参与到探求知识的过程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聆听教师一再重复的事实和结论,而是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得出相应的结论.
4.学生课下提高
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完成触类旁通部分的习题.在这部分习题中,小组间的尖子生可以相互探讨,研究,或是在教师的点拨和讲解下进行.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这部分习题的训练,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进一步的达到对所学知识加以灵活运用的目的,在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上达到一种质的飞跃.
其次,要求每个学生在完成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之后,通过对知识的梳理和回顾,写好学后反思.主要是将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对知识的理解上的偏颇之处,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与其它小组共同学习中受到的启发如实的记录下来。这样不但达到了学生往往无暇顾及的复习巩固的效果,又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完成了自我补救的过程.
5.师生信息反馈
教师在每节课之后,要及时的回收学生的学案并加以检查和批阅,使之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的一个平台。这不但在侧面上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强有力的督促措施,还能及时掌握学生最终对知识掌握的第一手信息,为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分组教学”的评价体系

要让学生真正的自觉的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传统的学习习惯中摆脱出来,尤其是在分组学习之初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了侧面的掌控和正面的监督(不同的教师,根据班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
1.每堂课要求班级的学习委员负责将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作记录,并纳入小组综合评估之中.
2.综合考评每次考试之后的考试成绩:小组的平均成绩在各小组中的名次,同一层次的目标学生在相应层次中的名次,也纳入小组综合评估之中。
3.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和变化,学习数学的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认知发展的水平,也纳入综合考评之中。
4.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表现.评价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有特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闪光点.比如:王某在校运会上的百米比赛中取得了名次,为班级争了光;张某的学习成绩差,但在校运会上尽心尽力的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李某虽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但平时能积极主动的为班级做好事,乐于助人等等.经过小组长的表决,均可以为所在的小组加分.
为了让评价体系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每个小组的得分进行定期的总结和评比(每周一次,每月一次均可).对于进步的小组给以表扬和充分的肯定,对于后退的小组给以鼓励和必胜的信心.但对于连续几次后退或是连续几次较差的小组,要给以一定的象征性的惩罚.这样对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以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分组教学”中的反思

1.教师要真正的转变观念和思想,而这种转变是有着巨大的阻力的.它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是考验一个教师能否敢向一个传统的观念宣战,从而打破我们墨守了多少年的传统意义上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好角色的转变和心理定位,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欣赏者.从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这一目标,去设计和组织教学,真正的将学生当成主体,并逐渐的成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
2.分组教学的核心是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每节课当中挤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匆匆的讨论,然后教师再取而代之,这样既不能让探究得到深入,也不能达到实质性的效果,出现了“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现象.要真正的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交流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出发,通过合作学习弥补个人思维狭小单一的缺陷.
3.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按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去左右学生,要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及自己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和掌握的资料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得出不同的结论,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获得丰富的非结构性的知识,在思维方式上大量依靠直觉和顿悟,从而有益于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和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