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汪勇 叶春娟
[导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对学生的生活状态、上课状态都有着关键的作用,甚至对未来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关键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倡导从各个领域各个学科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将探究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职业学院;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面对当前青少年体质普遍下降的不良状况,加强对他们的体育教学,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培养良好意志品质并且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所在。健康应该从身心两方面进行定义,只有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还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获得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教育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将体育教育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加强学生技能练习的同时将心理教育贯穿其中,从而利用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生理原因引发积极情绪
        科学研究表明,适度体育锻炼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他们体质健康水平的同时,还可以促进人体内啡肽的释放,在慢跑等适度的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内啡肽这一激素分泌加速,在内啡肽的影响下,他们的忧虑、紧张情绪迅速得以缓解,同时,他们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变得更乐观、更自信[1]。
(二)体育过程激发能力提升
        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是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大量实验表明,个体的观察能力、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都可以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得以有效提升、发展,这充分表明,体育运动对充分发掘学生潜力、促进他们各项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为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娱乐体育,都构建起理想的契约竞争关系。在网络极度发达、人际关系逐渐疏远的现代社会,体育运动为加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联系、重建人际关系的新范式提供了可能。在体育课堂学习活动当中,不同学生之间既有切磋又有合作,还产生对抗,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他们的人际沟通交流更为直接,也更为广泛,这对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集体协作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体育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在体育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各大高校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学生的学业课程上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错误的认为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仅仅对人的身体有好处,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当中,通过认真研读现代心理学知识、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当中。
        一方面,将学好体育学科、增强自身体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性渗透给学生,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学科的重视[2]。

例如,教师可以在理论课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关于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时候可以按照教师讲授的方法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意志品质、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体育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加大对体育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争取其他学科教师甚至是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从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好体育学科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认识到加强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强健体魄,更是为了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二)在体育内容中落实心理健康知识
        造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样化的,来自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以及体育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都是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要想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必须结合学生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比如,对原本单一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提供球类、跆拳道、太极拳、健美操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还可以成立足球、篮球、健美操、游泳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实到体育课堂当中。例如,那些内向的、孤僻的学生,可以多多开展一些集体比赛,增强其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对于那些浮躁的、急性子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考验耐力的项目,例如太极拳、长跑等项目,对于那些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需要勇气与力量的项目,例如全集、柔道等,还有一些容易犹豫、退缩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项目,还可以选择调高、乒乓球等项目,发展学生的灵活、协调能力等等[3]。通过多元教学方法构建起的活力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成功消除对技能训练的恐惧心理,消除消极、胆怯、逆反心理,还可以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体育知识、扎实掌握动作技能的同时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技巧。
(三)在体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师在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应立足于课堂,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优化体育学习环境,让体育教学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强化心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均衡发展[4]。
        通过定期的在校园里面举办体育竞赛,引导在参与的过程中抒发平时学习的压力和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并让学生在在这些项目中感受突破自己,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在良好的竞技环境中提升自身的体力、耐力和竞争力;更可以在竞技的过程中发展自身严以律己的规则意识,促进学生的良好道德的养成,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超.高校开设体育专项课程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20(13):188-189.
[2]乔铭,李晓汝.大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4):29.
[3]丁祥生.高中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8):78-79.
[4]陈丽霞.传统体育养生教学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07):97+99.
作者信息:汪勇,男(1979.3—),汉族,湖北随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体育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