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和法治进步是无法脱离的,法治意识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的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所以,初中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更好的利用学科的优势和价值,致力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得理想的课程效果得到实现,让学生能收获更多。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培养
前言:在初中阶段的课程体系当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非常关键的内容,能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思想,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应该在课程中不断的运用多元的方法和策略等,使得学生的法治意识和精神得到培养,使得课程内涵得到展现。
一、树立全新观念,培养法治意识
针对于法治意识这一形态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具体可以理解为对于法律的一种自觉服从和认可的态度,对于社会的持续和和谐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1]。在初中阶段,是学生系统接触法律相关知识的第一步,也是对学生法治意识培养中非常关键的起点。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一定要树立起全新的观念,使得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不断的生成。例如,在教学实际的开展中,教师应该迎合当中的教育趋势,对于传统教育当中的弊端和不足,应该积极的进行规避。应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中注重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将法治意识引入到评价标准和体系当中去,引起学生的重视。此外,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师也应该加强法治意识的渗透,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来为学生重点的分析和讲解,使得学生懂得法不可违的道理等。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意识得到树立,使得法治意识在潜移暗化中得到生成。
二、丰富课程内容,培养法治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开展中,要想实现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一个系统和漫长的过程[2]。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为了更好的达到培养效果,教师也可以打破教材的局限性,让课程当中的资源尽量的丰富起来,使得法治教育得到顺利的开展,让学生在资料的支撑下受到更多的熏陶和感染。例如,在讲解《文明与发展》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在讲解“精神文明建设”相关内容时,学生在实际的理解当中可能晦涩难懂,对最终的课程教学的成效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这时,教师就可以融入社会生活当中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如,教师可以在多媒体的支持下,为学生播放一些社会生活当中文明或不文明的行为。如排队/插队、随手扔垃圾/捡垃圾、保护草坪/践踏草坪等。在后续中教师就可以对学生引导:“假如每个人都在社会生活当中不遵守规则,任意的插队、扔垃圾、践踏草坪,我们的社会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学生思考和想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使得学生对“社会文明建设”产生理解,使得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小现象等,使得学生在无形当中更好的生成法治意识。
三、加强情景创设,培养法治意识
在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是离不开情景创设等。只有结合实际的课程内容有效的进行情景的设置,才能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更加深入的参与,让理想的课程效果得到达成。所以,在对学生法治意识实际培养的过程中,也应该不断的追求情景的创设,使得法治意识得到生成[3]。例如,在讲解《全面依法治国》一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法制节目当中筛选出有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在课程中为学生设定一个“法庭”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扮演法官等角色,共同对这些真实的案例进行分析。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在课程学习当中会变得更加投入,使得情景创设的效果得到加强,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性,使得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得到树立。
四、结合生活实践,培养法治意识
在法治教育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单单依赖于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和生活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观念得到形成,使得教育合力的力量得到展现。例如,教师和家长、社会之间应形成合力。教师开展系统的法治教育、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收看法治节目、社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等。使得学生的法治意识得到逐步的形成。
结论: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开展中,不断的加强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能推动学生思想品质和个性的良好发展,使得学生终身受益,能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所以,在日常的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也应该树立全新观念、丰富课程内容、加强情景创设、结合生活实践,将法治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季月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构建“生本课堂”实现途径探析[J].名师在线,2020(12):70-71.
[2]卢柏林.让生活化教学走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名师在线,2020(12):84-85.
[3]鲍忠富.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索[J].名师在线,2020(1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