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加强当代大学生党性教育,提升其党性修养,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可发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无穷哲理与智慧,从而产生强大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的同时,保持党的纯洁性与先进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党性教育;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丰厚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延续,并传承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与坚持中国特色主义的重要课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支撑[1]。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党性锤炼需要以“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引导,积极融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全面结合大学生党员的思想特点及发展实际,切实提升大学生党教实效。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大学生党性教育内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在经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后,保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思想、道德观念、精神风貌与民族特质,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向人们彰示了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党性教育内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性教育一直为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注重点,由此推出了“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群众路线教育”等一些教育活动措施,深刻的体现了党中央提升党员素质的决心,同时也表明了党性教育对党员的必要性。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时常怀揣着梦想且充满朝气,通过对其展开党性教育,不仅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为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不断壮大党员队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党性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坚守党课思想阵地,丰富教学形式
对大学生进行党性教育,需要牢牢坚守党课这一思想阵地,积极发挥党校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党课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来阐述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相较于单一的向学生开展党课教育来说,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党课教育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要求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别,且针对性更强,尤其突出了党性教育与传统文化契合的部分。高校的党性教育主体主要为二级院(系)与学校的两级党校,不同级别的党校可尝试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形成“一课一书”模式,就针对大学生党课教育进行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并专门开设解读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当中的重点内容纳入到党校的结业考试考查范围中。同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型,由灌输教学逐渐向启发、体验教学过渡,并由大党课转变为中小型党课,由集中教育转变为分散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对以往党课严肃、刻板的形象进行改善,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党课教育效果。加强党课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党课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致性,并讲清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间存在的内部联系[2]。
另外关于大学生学习路径的创新,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模式,在充分发挥传统纸质平面这一宣传学习载体的同时,积极拓展网络新媒体的学习渠道,在相关网页上增加一些道德模范、爱国典型、技术先锋、为民公仆等优秀人物的介绍与宣传,并在载体上加以创新,通过动画、漫画、微视频等不同的多媒体形式,迎合当代大学生的文字使用及阅读习惯,向大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在增强其对优秀经典人物及文化思想认识的同时,鼓励大学生党员就中国经典的民间故事开展传统文化影像工程,促进党课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好结合。
(二)组织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前苏联著名的伦理学家阿尼西莫夫曾指出:”若脱离人们的实践活动与多种多样的实际行为,而孤立地研究道德意识的本质、特性、结构,显然是不能充分、完全理解他们的”,这便充分的告知我们“行动外是不存在道德的”。假如受教育者不能够将德育目标及内容内化进而逐渐形成德育体系,便无法有效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内化过程就是受外界作用而逐渐自主建构的过程。对此,基层党支部可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党员进入红色文化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等,通过走访、服务与社会调查,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固化大学生党员的道德习惯与锤炼其道德行为,使其党性认识与修养得到不断升华,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效果[3]。学校本身也可自主组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党支部立项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基层党支部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结合,大力开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爱党情怀教育,提升大学生党员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由此巩固基层的党建工作。学校还可借助纪念日、节日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播优势,开其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对革命优良传统进行深刻领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校训精神也是锤炼大学生党性的重要路径,对于任何所现代大学来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均是其重要的职能,而校训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精神核心,体现了高校的育人之纲。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校训是立足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包括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源于《易经》、香港中文大学“博文约礼”的校训源于《论语》等等,普遍强调立德树人,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着强大的传播影响,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
(三)实现多元教学评价,激发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
大学生党性锤炼不仅要注重实效,还要注重激励。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增强实效提供有力导向,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有效融入大学生党员教育及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基于党员先锋指数与党支部堡垒指数等标准展开考核评价[4]。在实际考核过程中,需要实现多维评价,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激发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判断自己是否坚持知行合一、立德修身的准则、养成省察自身、阅读经典的习惯与具备文化自信、道德修养的品质;其次便是加强师生评价,学生个人的党性锤炼效果能够直接反映在师生的眼中,需要师生基于大学生党员在公共场合、日常生活及隐私网络空间多的具体表现,判断其责任担当、立场及言行是否能够起到表率作用,能否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最后就是开展组织评价,党支部作为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摇篮,需要将传统文化引入组织生活与支部建设,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锤炼起到帮助与引导的作用,同时建立党员评议制度,提升民主评议质量,由此激发其使命感与责任感。
结束语:总的来说,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需坚定不移地坚持习近平传统文化观为引导,自觉强化党性锤炼,做到在政治上、行动上、思想上保持清醒,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参考文献:
[1]徐伟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党性教育研究[J].汉字文化,2019(15):135-136.
[2]周杰,应丰蔚.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视域下大学生党性锤炼初探[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1):34-39.
[3]文厚泓.大学生党性教育实效性提升路径初探[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11):49-50.
[4]段海霞,朱洪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及路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0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