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项基础课程,目前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本文探究了信息化教学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的影响,分析了目前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现状,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对策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也面临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为了进一步提升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成效,需要对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引入,这样才能不断促进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化、实效化。加强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技术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一方面可以改变单纯的理论授课或者遵循教科书内容进行教学的局限性,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工具,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此外借助信息化技术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融合探究,在动手操作中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检视自身在学习和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通过交流平台进行师生互动交流等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在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融合教学、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演示,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平台开展实际操作等方式来提升教学现代化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总体上分析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依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院一是课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依然以教师为主开展授课和教学活动设计安排,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教学模式不够新颖,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授课模式来进行讲解,教师缺乏和学生的深度沟通,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兴趣等开展差异化教学,从而不利于提升整体教学成效。
三、提高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成效的具体对策
为了进一步体现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成效,优化教学模式,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院
(一)加强教学体系的深度优化探索
要紧密结合新形势下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和资源体系。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提高教学改革的重视程度,重视和学生的沟通,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目标设计中来,全面提升他们参与的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目标体系。同时要加强教学资源的开发。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升级,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此应当高度重视教科书的选择,优选更多的优质资源,同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等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为学生推送更多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从而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全面提升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全面性。
(二)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模式方面要不断创新,避免单纯的理论授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利用微课模式来进行教学,提前根据教学目标和教科书的内容来进行资料的搜集,然后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等通过微课的方式来进行呈现,浓缩成便于学生理解的、简短的教学资源,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加强微课视频内容的优化设计,鼓励学生提前预习,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者让学生参与微课的制作,通过小组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将教学重点等内容通过微课制作的过程来进行渗透,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探索,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结合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深度设计,比如可以开展相关的主题实践活动,设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围绕问题进行动手操作,寻求答案,或者开展相关的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等来进行设计,形成独特的方案和资源,通过演示和互动分享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此外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还应当与学生一起加强互动讨论,积极开发更多的学习资源,引进更多先进的软件等辅助开展学习,通过示范演示以及情境创设等方面加强知识的深度学习和应用,从而提高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全面性和实效性。教师还应当围绕学生的表现以及整体学习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通过建立学习记录,注重信息平台沟通和反馈,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适当地鼓励、表扬等,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高。
总之,在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活化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并加强教学评价反馈等方式,不断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先花.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索[J].智库时代,2019(05)
[2]白海.多媒体在高职计算机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