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普通高中校园文化体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韩红芳
[导读] ]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
        [ 摘要]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推进学校教育发展、加强和改进初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初级高中阶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这些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办法不多 ,喜欢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对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理解不深、作用认识不明,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本文分析了造成评价体系相关研究缺乏的原因, 并且提出了以保持校园体育文化生命力为目标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
[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评价体系; 生命力
         当今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教育面临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重大变革。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关系到校风和校园文明建设, 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未来。当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面临知识社会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新的机遇、问题和挑战, 建立全面、协调和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对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逐渐在初级中等教育中显现
1.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具备文化的各种功能与特征。作为体育文化组成部分的校园体育文化,旨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它是体育文化的一种亚文化。目前,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变化,必然引起学生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需求的深刻变化, “体育文化”的定义是:“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我们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把“体育文化”可概括为三个层次:表层是运动形式(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体育体制(包括体育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是体育观念(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观等)。
2.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隐性的教育形式上, 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通过有组织的统一安排,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使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校园体育文化特有的教育功能,就是把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完善学生健康向上的个性与形象。校园体育文化是依赖并通过学校这一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一种文化,生活在这一载体的学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它的存在,具有无形的感染力、震撼力和凝聚力。在它的熏陶下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事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道德情操、行为习惯。通过校运会及其他的集体活动,调动全校师生热情,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一个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否有生机有活力,观察一下该校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便可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能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大力改善其机能健康状况,塑造强健的体魄,促进人体机能发展,提高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另一方面,它能以自娱自乐的游戏性和消遣性的方式迎合广大师生的需求,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置身于各种体育活动,在此过程中,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学习与工作的紧张和压力,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由,而且通过体育活动的氛围达到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从而有利于身心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目前缺乏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效评价手段
         尽管近几年以来, 各类学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视日益提升, 相关校园体育文化方面的建设也逐渐兴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这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收到了不同的成效, 但是与此相对应的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的手段却极为缺乏。目前通过互联网能够找到的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这是与目前各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需求极不相符的。虽有需求, 却无相应的供给, 主要有以下原因:
1.校园体育文化定义模糊
         至今为止, 关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不同的学校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对校园体育文化理解的不同, 建设的重点也不同,用来衡量这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优劣的标准自然也就很难统一。
2.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复杂性
①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体间关系不明晰。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主要涉及到三组人员: 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 学校的专职教师和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通常是建设的策划者, 教师通常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和主要参与者, 学生则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接受者。

曾经有一些观点认为, 学生才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 教师只是次要参与者。但是由于校园体育文化是依靠校园人的不断强化和传承的, 一般学生在校时间仅为三年, 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比较有限; 而一个教师的教龄一般能达到三十年, 他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所以, 教师应该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参与者。但是, 这种关系是不明晰和不确定的。教师在很多情况下, 本身就是行政管理人员, 学生在某些情况下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划者, 例如在参与策划一项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过程中, 学生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策划者。由于主体之间关系的不明晰, 造成评价对象范围明晰, 给评价造成困难。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塑造的结合。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即物质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相对来说,物质建设是三种建设中最好衡量的部分, 具有可见性和可测量性。物质建设的好坏可以通过校园的占地面积的大小,活动场地设施,、活动器材的先进程度等来衡量。然而, 反过来悠久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会影响物质建设。制度建设的评价相对困难, 制度建设的好坏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部门, 涉及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不同主体对一项制度的评价, 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评判, 而很难像物质建设那样用客观的数据来量化评价。精神形态的校园体育文化, 包括全校师生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学校传统、办学理念等。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 也是最难评价的部分。精神文化存在于人的意识, 建设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观念、传统、办学理念等都是无法直接评价其好坏的, 而是要通过主体的行为结果来反映。然而行为主体在施行一种行为的时候, 同时受到多种意识的影响。当行为主体是一个学生时, 他可能同时受到校园体育文化、家庭文化、民族文化和其他一些社会意识的影响, 因此要准确的评价单一的校园体育文化在一个行为主体上的作用, 是极其有难度的。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这三个层次又是相互影响的。物质建设作为基础支撑着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精神建设的保证和途径; 反过来, 良好的制度建设和精神建设又会影响物质建设。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成效不明显。俗话说“十年育树, 百年育人”,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建设过程。短期内,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成效很难全面地呈现出来。其原因主要在于校园体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建设不能像物质文化建设那样直接的建设, 需要一代代校园人的强化和传承。这也为建立一个有效的校园体育文化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
  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有一个能够提炼出来的, 用简单语言概括的文化核心内容。这个文化内核应当是学校在进行长期的校园建设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能够突出学校特色, 并且体现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目标的理念。有了这个校园体育文化内核, 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才不会偏离, 校园体育文化才能始终保持生命力。评价的标准可以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否能够将校园体育文化提炼成简洁的文字, 同时这些文字是否能够概括出学校在教书育人、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特色和理念。具体的可以用校园体育文化内核存在的时间的长短、修改的频率、 概括性及其先进性等来评价。
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否得到了校园文化主体的认同
         校园体育文化只有得到了该校园文化的主体的普遍认同, 才可能有生命力。被大多数主体排斥的校园体育文化,即使有很高的效率, 也将失去生命力,很快消失。因此,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 必须注意取得文化主体的认同。当校园体育文化符合主体的审美思想、审美情趣时, 主体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认同度就高, 反之认同度就低。可以通过对在校生和教师的询问, 测试学生和教师对本校文化的认识。具体的指标可以有师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是否知道, 对该“内涵”的理解程度, 以及对校园体育文化其他方面的认同度等。
3.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否有较强的向心力
        校园体育文化的向心力来自于校园良好的风气。校园风气好, 主体对集体的向心力就强, 也就可以激发主体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热爱, 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所以, 评价时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考察校园体育文化的向心力。可以通过师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认可的程度等。
4.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否有开放性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一成不变文化不管曾经多么优秀, 也终将失去生命力。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校园体育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应该具有开放性, 应该能够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不断的自我学习, 自我进步。所以评价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时, 校园体育文化的开放性是不可忽略的指标。可以通过考察学校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来评价校园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具体的指标有教师、学生参与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举办交流活动的次数和规模等。
参考文献:
[ 1] 邹红梅, 花明, 梁坚, 殷学军.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J] .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
[ 2]. 朱春华, 李先国.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J] .西北医学教育,200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