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王向阳
[导读] 文章分析了“工匠精神”内涵,了解“工匠精神”对机械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匠精神”内涵,了解“工匠精神”对机械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阐述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存在问题,重点针对问题拓展探索机械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的路径。
关键词: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工匠精神;内涵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职业技能人才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而我党十九大又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新规划,职业教育为国家社会发展输送专有、专项人才,新时期职业教育不仅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还需培养学生职业精神[1]。2016年,“工匠精神”进入大众视野,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积极弘扬“工匠精神”,提倡恪尽职守、追求精益求精,体现对“工匠精神”培养的紧迫性。中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技术性人才,培养中职学生“工匠精神”也是职业院校的重要使命。
        1.关于“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追求,由日本的“匠人精神”推演而来,是职业道德、品质及能力的体现,也是表现从业人员价值取向和行为的重要内容。故“工匠精神”应包含爱岗、敬业、专一、执着等内容,要求从业者精益求精的完成自身工作,有较全面、熟练的职业能力。
        职业品质是评价从业人员的重要标准之一,其体现在精益求精及创造创新方面。精益求精要求从业者注重工作细节,对产品精雕细琢,生产出“精品”[2]。从业者在做精自身工作的前提下,努力做好更多工作,创造创新,改进工艺,创造更大价值。
        2.“工匠精神”对机械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2.1“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可内化为学习态度
        部分中职学生对自身职业认知不深,对机械专业内涵认识模糊,没有切实的学习目标,长久下来,会觉得课堂枯燥乏味,不愿主动学习。故爱岗敬业、执着于专业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中职学生应以“工匠精神”为学习态度,坚定自身专业信仰,不受金钱、地位、利益影响,集中精力学习自身专业课程。
        2.2“工匠精神”可作学习精神
        中职学生技术培养需经过大量实践工作完成,以实践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实践中,学生按照既定程序操作,得出大概结果,实践即结束,没有过多思考时间,对操作规范及成果质量也没有深入要求[3]。致使学生实践缺乏思考,对精度没有追求,和国家倡导的职业技能培养理念相悖。因此,必须重视实践的精益求精及创造创新,这和“工匠精神”的理念基本一致。
        3.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教学片面集中在“技能”方面
        传统中职院校教学为贯彻培养技术型人才理念,过分重视学生技能培养,忽视素质及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只知道操作的“机械”人才,对“工匠精神”不了解,没有追求极致精益的态度,也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尖端技术人才的需求。
        3.2教学及评价方式有待更新
        中职机械教学虽和多媒体、电脑软件、机床等先进技术相结合,教学向信息化、数字化发展,但是教师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师生缺乏沟通互动,课堂学习氛围不浓厚,不利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此外,对学生评价为单项考核+考试方式,未对学生展开过程性学习评价,只评价技能结果,不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品质,不能展现学生真正水平。
        3.3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中职教师由高学历毕业生或企业聘请的高级技术人员构成。企业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可指导学生技能实践,但其缺乏对学生素养的培养[4]。高学历教师有先进的教学方法、理念,但实践技能培养方面缺乏经验,落实“工匠精神”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由此可见,中职教师队伍和“工匠精神”人才培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4.中职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索
        4.1更新观念,创设科学教学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中职机械教学需注重培养综合性技术人才,更新教学观念,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工匠精神”为依托,重设教学目标,改革评价标准,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生产工作突出制造型、创新性,将技能培养和素养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可将目标设置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学生态度,如课堂规范遵守、课堂互动、创新意识等,归入素质目标。将实践需要完成的内容、完成精度纳入能力目标。最后,学生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可归入知识目标。
        4.2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中职学校需创设良好育人环境,烘托“工匠精神”内涵。例如,学校可将国外发达国家,如瑞士、日本等国企业文化及鲁班、庖丁等匠人的“工匠精神”引入,在学校微信公众号、网站、走廊宣传栏宣传,让“工匠精神”逐渐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中去,营造良好的职教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接受竞争意识、敬业意识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学需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理念,以真实案例设计教学项目,提出问题,以此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组成团队,共同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思想碰撞,找到多个解决问题方案,再对不同学生团体方案比对分析,优化教学。学生在此过程中主动思考、探索,其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以轴为例,轴是支承转动零件并与之一起回转以传递运动、扭矩或弯矩的机械零件,轴的作用是支撑,传递,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轴在不同使用环境下需要满足怎样的力学性能?”将学生分为5-6人小组,让学生自发探讨问题,学生考虑到汽车、发电厂发电机、大型吊运机械等设备运作对轴的要求,分析轴的支撑对设备正常运作的基础重要支持作用。而后,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青年作为社会未来支柱,要传递正能量,做好青春榜样,做好社会的支撑”,以技术性的案例,映射出“工匠精神”的价值观,让学生积极探索的同时,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3以“工匠精神”完善课程考核标准
        课程考核对学生具有一定导向作用,科学的课程考核可使学生认真对待课程学习,全身心投入其中,避免敷衍了事,提高课堂效率。课程考核可按照“工匠精神”的相关理念要求设置,设置考核占比为:职业道德占20%、职业品质占比20%、职业能力占比60%。以《数控车床使用》教学为例,在“车床加工”项目中,要求学生可操作车床精准完成零件切削及打磨等粗细加工,可按照不同零件要求控制好表面粗糙度。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不仅完成任务,还需对各个环节、细节落实精准技术考核,体现“工匠精神”。素质目标要求学生按照要求规范操作车床,各种工具摆放整齐,爱护设备,节约耗材,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完成学习。素质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习惯及操守。职业品质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总结,创新解决问题、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要按照“工匠精神”内涵补充设计,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思考,提高教学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融入到机械专业课程教学中,可充分调动学生及教师积极性,推动教学质量提高。但是实际应用中,需注重解决传统机械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发挥“工匠精神”核心价值,丰富课堂、充实课堂,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完善中职机械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敏.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005):7-8.
        [2]潘京萍.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015):220-221.
        [3]王国栋[1],蒋晓[1].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01):1-1.
        [4]白君华,于娜.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数控专业教学改革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006):86-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