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练笔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 魏爱萍
[导读]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教育界顺应时势的改革
        摘要: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及教育界顺应时势的改革,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整体发展,现代教育手段的引进则势在必行。如何运用多媒体提高小练笔教学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师着力思考、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将从抓时机、促生成,丰资源、拓思维,忆课文、悟构思,共评改、提效率四个方面来探讨多媒体在小练笔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实现多媒体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多媒体;小练笔;生成性学习;思维能力
        小练笔是密切配合课堂讲解,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设计的一种写作方式,具有切入点小,难度低,内容多样,形式灵活等特点。如何将小练笔同多媒体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着力探索、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浅谈多媒体在小练笔教学中的应用。
一、抓时机、促生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多媒体具备新颖性、直观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能更好地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小练笔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是“多多益善”的。在教学中多媒体的适用应张弛有道,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有话诉说,有情抒发”的课堂氛围,达到易化和优化小练笔的目的。
(一)转换文本,身临其境
        由于理解和感悟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多数只停留在表层层面,难以与作者在情感层面形成正真的认同和共鸣。学习乡下人家时缺少院落就餐、看鸡鸭觅食、田源吹麦哨的快乐体验,学习描写小动物时缺少对动物的细致观察、与动物相处的亲身经历,学习人类情感时缺少生活的磨难和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提供的丰富滋养以及它的便捷功能,将文本转换成直观的图片,生动的视频,更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性。
        《桂林山水》一课,描述了天下第一的山和水,语言优美,写法精妙。但小学生面对着优美的文字却难免感觉空洞。此时,在讲解的基础上如若能利用多媒体资源,将精彩的文本转换成直观的图片,不仅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结合图片让学生感悟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赞美漓江水,又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描写出特点。看着美丽的图片,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再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一张花团簇簇的图片,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方法,仿写第二段落,描写图片的内容,从而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课文结尾处为学生播放精心挑选的桂林山水图片,配上凤凰传奇的音乐《桂林美》,让学生在音乐和美景中实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效果。学生游兴正浓,此时启发学生为桂林山水这一美景写一段旅游导语,将图片内容转换成文本内容。
(二)补充空白,满足体验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会有意或无意设置文本空白。教师可以找准这些“空白”,启发学生有感而发。但小学生知识有限,尚无积累,即使面对一个我们认为有话可说的话题时,学生也会产生畏惧心理,乃至谈“文”色变。面对这一难题,教师可以抓住空白点,利用多媒体补充材料。这样,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料、扩大学生视野,还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他们有话可说。
        《生命 生命》一课是台湾残疾作家杏林子的一篇有关生命感悟的散文,语言朴实,内涵却深刻,对于只有十岁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尚且说不清楚什么是生命,更无从谈起有关生命的感悟。在理解课文时,我抓住学生对作者的认识这一空白点,利用多媒体搜集有关杏林子的资料以及视频,让学生们在可观的数据,资料,图片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杏林子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受她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学生们借助空白处的补充不仅理解了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还真切地看到身体残疾的杏林子对待生命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杏林子心生敬意,再抒写生命的感悟时便有例可循,有感而发。
二、丰资源,拓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小学生思维单向,更欠缺运用生活素材提升学习的能力。多媒体可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加工处理,以或图或声或动态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形象,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对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四年级下册第第一单元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风景作文也是学生最难以掌握的一种类型。虽然平时他们会在家长的陪伴下游山玩水,但都以娱乐为目的,写作时仍旧是“无米下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多媒体出示日常生活中被学生们忽略的景物。比如:播放流水声,可以是叮咚作响,也可以是波涛汹涌,学生们在不同的流水声中想象出不同的画面;展示雨后天晴的一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想象雨前和雨后的对比……学生们看着直观的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作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想象力不仅被调动起来,也学会了快速构思作文。在教学《牧场之国》时,用多媒体设计关于牛羊等动物的动画,有的马在吃草,有的马在驰骋,有的牛三五成群地悠闲漫步,有的牛在河边戏水,……欣赏完之后,让学生想一想这些牛马羊在干什么,想一想想它们之间会有什么对话,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这时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有的说它们在议论那里的鲜草更肥美,有的说它们在进行比赛,要选拔出草原健将,有的说它们在欣赏荷兰精美的草原风光……答案异彩纷呈。
        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变“想我说”为“我想说”。
三、忆课文,悟构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每一堂语文课也都是一堂作文课,所以,教师应对课文的写作进行总结,将写作方法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写作时能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因此,在小练笔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反复再现已学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构段谋篇方法。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会迁移范文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
        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将文中的好词佳句挑选出来,在配上相对应的图片,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强化印象,再将文章“总分总”的写作结构用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结构和修辞手法描写一处景物,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在构篇技巧上不断尝试,反复练习。多媒体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掌握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长此以往,学生从模仿范文逐步发展到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并学会用自己的风格安排材料作文。
四、共评改,提效率
        评改,是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发展学生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作文评改是教师一个人的活动,缺少面对面的交流和知道,割裂了师生之间共同的学习活动。评改效果具有滞后性,学生对评语的理解有时候会存在偏差,而且不能全班收益,可谓是劳时费力收获小。
        运用多媒体进行小练笔的批改不仅会克服传统批改模式的弊端,还能提高写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评改课之前,根据上、中、下三个档次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小练笔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全班师生共同讨论修改。你认为这篇文章好不好?好在何处?用了什么样的写作结构、修辞手法、语言是否精准?……这篇文章失败在何处?是否有格式错误?应该如何修改?……这样全体学生在屏幕上都看到每一篇文章的修改过程,在讨论和修改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集思广益,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这样,在小练笔的评改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讲评多篇习作,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把作文评改训练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分析、综合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不断加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更为小练笔教学创造了一片新天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准确使用多媒体技术,从而为小练笔的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让“小练笔”写出“大成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王大芬.《多媒体——作文教学的源源活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