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赋予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使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从人本、价值和实践全面揭示了人的发展的三维向度,对于新时期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教育牵引功能。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将目光和精力聚焦于为人类未来谋幸福的思考当中,聚焦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作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人本向度、价值向度和实践向度三个维度进行了阐释,力求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在这三个维度上的内涵。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满足人的需要
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需要也是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统一。人的自然性需要是一种生物本能的需要,包括安全、生存等的需要;人的社会性需要是通过实践满足对劳动、社交、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在个体需要满足的过程中,社会的进步也得以推动。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统一,这也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又会提出新的需要,人在不断满足自我需要和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中使人更加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注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差异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先天影响来自遗传,后天影响来自社会环境及其个体在其中的实践活动。可分为先天能力和后天能力,前者来源于先天遗传,后者来源于实践活动。人与人的能力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后天生成的社会能力。不管在任何历史时期,人的实践活动都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来推动。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社会在发展进步,需要人不断提升能力,丰富能力来适应时代的需求,这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注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的不是片面的发展、畸形的发展、不自由的发展、不充分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和谐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充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也不是“是否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问题。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诠释了人和社会的互促关系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劳动实践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联系也不再只是经济货币的联系。社会在进步,人和人之间的交往程度加深,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周边的人、个人于社区、个人于社会,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加强了人和社会的联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确立了人在社会链条中的主导地位,并且突破了人类个体的局限,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解放与发展,通过每个个体的努力与奋斗,最终实现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命。”[2]不同的时代对人的要求会有所不同,所以每一个时期的人会带有时代的烙印,这是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共性的体现。但是人又是不同的鲜活的个体,当我们在谈到社会整体的发展时,不能忽略人的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人才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只有社会中形形色色个性的人在社会实践中结合自我兴趣发挥专长,才能有所创新,推动社会发展,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时代内涵
纵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发展的系列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其基于人本、价值和实践三维向度探讨和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坚持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是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的。
(一)人的全面发展观的人本向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被现实社会所塑造,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发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既是一个历史和时代命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如费尔巴哈所说,人的本质是“哲学上最高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刻指出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之所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本的工作,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人本向度在这项工作中体现在,第一,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观的价值向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价值向度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价值是建立在作用之上的,反映基于事物客体与评价主体之间的关系存在。人们“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取得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由于这一过程的重复,这些物能使人们‘满足需要’这一属性,就铭记在他们的头脑中。”教育者科学、合理、理性的对待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在面对社会的转型带来多元价值观的复合、混合存在的同时,能够正确对待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这体现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的价值向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决定着既要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价值统一。
(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实践向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在本质论的意义上说,作为社会结构主体的人,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3]。这种生产力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满足、逐步实现中发展起来的。人和社会关系的联结需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治理等领域,人在社会实践中活动,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人的实践向度是推动生产力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首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和自我的成长,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向度的体现,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实践向度的要求;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大学生要知行合一,将丰富的理论知识独断转化为社会生活实践,这本身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本向度、价值向度和实践向度的时代内涵,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
[2]吴永祥,吕立志.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透视[J].学术界,2014,(11):44-5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6]王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8).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项目:“心理资本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AFSZ19001;云南师范大学社科项目:“铸牢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合和”文化的时代价值”,XJ20191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