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呈现新特征,给高职党建带来新要求。本文以新时代互联网为视角,分析了互联网给高职党建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从治理体系与制度体系、阵地建设与意识形态、队伍建设与党建质量、特色项目与思想政治四个方面提出了党建工作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 互联网 高职党建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新的特征和新的要求。高校应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性质,努力担负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互联网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深刻地影响、塑造着社会型态。高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应对要求,紧紧抓住互联网这个新事物,“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将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党建工作的新动能,推进高校党建的改革创新,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标志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高校党建新的使命
新时代,是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新的历史方位,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长远进程的谋略规划,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历史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暂新阶段的科学判断。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进入新起点,面临新形势,担负新使命。同时,新时代赋予了党建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新挑战。
习近平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想是高校党建工作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思想来源;中国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习近平总书记个人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相结合,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的现实诉求。因此,习近平新时代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国新时代党建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伟大的现实力量。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部署,提出了新时代党建总要求,充分体现了管党治党范围的全面性、程度的从严性、工作的实效性。坚持和完善党对高校一切工作的领导,推进党建创新,高校必须真正履行好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担当。
高校党建必须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想为指导。习近平同志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党建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繁荣昌盛的伟大工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挥着基础性、保障性、战略性作用。高校党建成功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和事业兴亡。新时代,加强党建工作,是高校适应国家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必然需要,更是自身健康发展、履行神圣职责的需要。因此,高校党建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互联网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给高职党建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实现了万物互联,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目前,互联网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我国网民达到8.02亿,其中手机用户占到98.3%,各类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高职党建被深深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互联网不仅在改变党建的当下,也将重塑党建的未来。
互联网给新时代高职党建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全新机遇。相比传统媒介,互联网具有通讯、 社交、云端化服务、资源的共享化、?服务对象化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互联网为高职党建的平台建设、教育途径、资源建设、个性化服务、机制建设等改革创新创造了机遇。高校是科学、技术、教育、信息的硅谷,互联网党建的移动化、资源的海量化、信息的即时性、形式的多样化,契合了新时代高校师生的行为特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适应了高校党建的创新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普遍通过建立党建工作专题网站、网络课程、微信公众号、微信群、QQ群等,帮助党建工作克服时空局限,传播党的理论与知识,加强党建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增添了党建工作的趣味性、丰富性、交互性,激发了党建工作的参与度、活跃度、敏锐度,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时效性。
互联网给新时代高职党建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互联网只把双刃剑,用好了,是高职党建的重要法宝;若使用不当,则将给高职党建带来严重危害。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广泛性、自发性,互联网上的各色人等,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制造者,网民鱼目混杂,信息良莠不齐。暴力网络游戏、庸俗商业广告、低级色情诱惑、意识形态渗透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很容易使师生沉迷和迷失。尤其是高职学生文化水平不高、识别能力不强、自控能力薄弱,更容易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失去自我。调查显示,部分师生党员已出现了价值观念多样化、理想信念模糊,思想道德滑坡等倾向,在客观上加剧了高职党建的复杂性和难度。师生党员如何始终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政治定力,提高信息识别能力,坚定理想信念,这是高职党建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如何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克服其不足,加强互联网环境管控,促进互联网与高职党建深度融合,提升党建的有效性,这是高职党建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新时代促进互联网与高职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步伐,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建工作,推动党建与网络深度融合,实现党建的信息化、制度化、科学化,从而提高党建工作效率和水平。
以制度体系之“严”,行治理体系之“治”。党建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所有教职工,涉及到学校的各个领域,涉及到各个组织架构,涉及到各项具体工作。因此,高职党委应该把党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建工作既需要建立科学完备的工作体系,还需要建设运转有序的制度体系。党的建设中,制度建设是灵魂,是保障。因此,高职要加强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融入到党建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充分发挥制度效能,促进党建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的科学发展,让制度为党的建设工程保驾护航。适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高职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强化政治担当、履行主体责任,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构建“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部——教师(学生)党支部”的立体工作体系,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职的网络工作格局,还要深入研究互联网党建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新问题,深刻把握互联网党建工作规律,制订适应形势发展的比较完备的互联网党建工作规章制度:确立工作理念、严格工作标准、明确工作目标、厘清岗位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完善评价机制,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坚实有力,把党的建设抓在经常、融入日常。
以互联网阵地之“严”,行意识形态之“治”。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凝聚思想共识,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党的事业全局和国家政治安全。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变幼多端,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高职必须坚守互联网阵地,就必须牢牢把握党对高职互联网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建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广大师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让一切消极的、肮脏的、腐朽的、反动的思想和言论在互联网党建平台上消失,严防各种错误思潮和垃圾文化在互联网沉渣泛起,为广大师生构筑一道牢不可破的思想防线。因此,高职应该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抓手,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融进各项工作之中,教育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四种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以工作队伍之“严”,行党建质量之“治”。做好高职党建工作,党建工作队伍是关键。党建工作队伍质量和水平决定了高职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党建工作者政治素养高、信息素养高、综合能力强,因此高职需要培养、引进、组织一批懂党建、懂互联网、懂实际工作的新时代党建工作人才,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先进的党建工作队伍。党建工作队伍不仅要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规范网络资源利用,防范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风险,还要不断研究世情、国情、社情、校情、党情,掌握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掌握党建工作新要求、新特征,掌握师生新动态、新诉求,还要善于将党建工作与高职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日常工作相结合,从而促进党建工作的守正创新,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推进党建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师生。
以特色项目之“严”,行思想政治之”治“。加强党建工作,必须始终筑牢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这充分说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枯燥的、空洞的、抽象的,而是丰富立体、有血有肉、生动具体的。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充分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的开放、交互、便捷的优势,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形式和方式,打造一批适合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行为特征、思维特征、心理特征、生活习惯的“体验式”、“感悟式”、“参与式”特色项目;要使特色项目活动与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融入其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的主体性、实践性、交互性,使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变积极,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日常化、常态化、长效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胡志远,胡顺宇.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特征及实践逻辑[J].理论导刊,2020(02):19-26
[2]孙林.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互联网党建理论[J].理论视野,2018(08):56-63.
[3]陈丽荣,吴家庆.大数据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105-109.
[4]华桂宏.坚定政治信仰 提高政治能力 加强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22-24.
作者简介:
汪娟(1982.11——),女,湖南株洲,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陈光臻(1975.3——),男,湖南株洲,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习近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实现路径研究——以高职课程思政为视角”(课题编号:XJK19BDY009)阶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度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党建专项课题“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党建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NTKY-DJ2019-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