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发表时间:2020/6/2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6期   作者:孙常升
[导读] 德育渗透是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德育渗透是初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将思想品德教育加入其中,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是知识学习和育人相结合的体现,是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规范和要求之一,让知识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提高语文课堂德育的效果。文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德育渗透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资源所在,总结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给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渗透;教学
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教师要注重把握立德树人理念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将二者紧密结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德育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把握立德树人理念,利用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使其端正思想,对语文学习以及做人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进而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一、联系实际生活
        对于中学生而言,能够充分激发出其情感的内容,重点在于与其最为贴近的现实生活,这也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关键一环。语文学科具备意境美、形象美及语言美等众多优势,而身为语文教师,应当对这些优势进行有效利用,让学生通过品读文字,感受到课文当中存在的真善美,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向上,升华其真挚情感。然而单纯的课堂教学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因此教师需要以课堂为基础,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生活,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使学生有榜样可以参考和学习,并且借此培养学生知恩图报、重视亲情、热爱自然等道德情操。比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简单的笔墨就能够将父子情深之感充分表达出来,尤其是在火车站内,父亲为“我”买橘子时各种动作的详细描述,虽然写出的文字朴实、简洁,却将人间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学生处在叛逆的青春期,教师可以借助此文让学生回想日常与父母之间的各种互动,并且让其将那些难忘的瞬间都写出来,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被激发出来,更能够使学生被带入作品中,使其主动思考亲情的伟大,最终升华学生对家长的热爱及感恩之情。
二、提升中学教师文化素养,做好德育教育的第一人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中有许多优秀文化典著和文学经典,比如我们常见的《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红星照耀中国》等等,这些名著经典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首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授课之前,老师们都应当细心专研备课,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师只有真正领悟语文文化的精髓所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才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种点点滴滴的文化渗透和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净化才能使人的行为得到矫正和熏陶,从而真正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师作为优秀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资源应当具备这种素养,应当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生命的底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1]。


三、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内容与德育具有一定的关联性,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做好德育渗透,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对立德树人理念的把握和运用,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加强教学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加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结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使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对其所蕴含的情感内容与道德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体验,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对《囚绿记》一文进行深度挖掘,联系其抗日背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绿”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虽然它被囚禁起来了,但仍积极向阳。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绿”的意象与抗日战争的写作背景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与理解,从而让他们明白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表面是写植物的积极向阳,实际上表达了中华儿女面对日军侵华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深度学习,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自身的爱国之情也被激发。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讲解其他抗日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从而加强其对当前幸福生活的珍惜与感恩之情。总之,教师要将立德树人理念与初中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道德品质[2]。
四、通过情境创设刺激中学生感官
        伴随互联网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辅助设施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行业。教师在日常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已经成为其最为得力的教学助手。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施展开情境创设,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全面刺激,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直观地刺激中学生的心理及情感,进而使学生在深入掌握学习内容的同时,对情境展开更加明确的分析和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画面中的直观视频、图片等,能够全方位强化学生包含同情心、同理心、环保意识、感恩意识等在内的道德思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对课文与现实之间的人生观差距有所了解,从而对文章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再塑生命的人》这一课时,语文教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将有关海伦·凯勒与莎莉文老师一起生活学习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借此情境,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海伦·凯勒的故事对其再塑生命成功的原因进行探讨,促使学生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忍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体会其热爱生活、生命的积极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的良好品格,从而有效实现德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全面渗透[3]。
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的德育资源,在初中生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加以引导,发挥德育渗透的作用,促使学生学习知识与品德养成共同进行,茁壮成长,成为有能力、有知识、有品德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李新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课程资源,2019(07):53-54.
[2]李斌,罗海霞.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进行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19(20):18.
[3]王番.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9(19):122-1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