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20年7期   作者:杨吉梅
[导读]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智障学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智障学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智障学生是指智能发育障碍,明显落后于同龄平均水平,除智能低下外,还有运动、生活能力、学习、劳动能力等都低于正常水平,甚至有畸形。劳动能力则是智障儿学生在各种劳动方面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能力。智障儿童从事劳动的能力都很差,因此培养智障儿童的劳动能力是智障儿童生存教育中必须的和主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智障学生;劳动技能;培养策略
        引言
        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做好智障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培智学校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智障学生的特殊性,家长普遍缺乏劳动教育的意识、方法和时间,往往以包办代替教育、训练和辅导,以至于孩子不会自己洗脸刷牙、穿脱衣裤甚至大小便,生活自理能力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生存。
        1智障学生学习劳动技能的现状
        1.1课程体系陈旧,严重不适应现代特殊教育的需要
        目前,智障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已有20多年历史,对于不断改革的教育理念来说,该教材忽略了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过多注重教育方法和内容的统一;仅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传授,未能重视智障教育的多维目标;未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依然以教师为主体。所以,在教育方法、目标、手段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该类教材已不适用于目前的智障教育。调查显示,约有80%的培智学校缺乏系统训练、生活自理教育,康复课程流于形式,缺乏实践性和专业性。这导致随班就读和特教班的教学并不理想,加上学校对于随班就读和特教班学生的管理并不严谨,甚至将不同智力障碍、听力语言障碍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以致产生“随班就坐”“随班就混”的现象。
        1.2劳动训练相对单一,缺少科学规范性
        劳动技能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室空间有限,为了确保操作时学生的安全,教师只能提供少量的操作工具供学生轮流操作练习,造成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多学生理解得少,教师示范得多学生动手机会少。技能教学只单一地告知学生技能的操作方法和使用工具的名称,不注重相关技能知识的传授和操作工具性能的讲解,学生一味模仿,不知为什么要学习技能,更不知学了技能能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在技能教学中,教师不能针对智障学生学习技能的特点将技能切分,一步步进行教学,而是像正常人学习一样,将技能连贯地教授,学生无法学会操作步骤,无法掌握一项劳动技能。又由于智障学生记忆力差、想象力弱,在实际生活中无法想象和再现出教师使用该技能的真实场景。更主要的是,由于智障学生手眼协调性差,掌握精细动作更加困难,教师在教学中顾及了对学生的技能教学,往往会忽略与学生的情感和语言交流。
        2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策略
        2.1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对于正常孩子来说,激发劳动兴趣可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而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因其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培养劳动意识依靠说教或潜移默化的引导显然是行不通的,他们也无法理解,所以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创设适当的情境来进行渗透,激起他们对劳动的兴趣,从而培养其劳动能力。首先,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娱乐方式激起智障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如讲“我能帮妈妈干家务了”的故事、唱儿歌“劳动最光荣”、朗诵诗歌“妈妈你别说我小”,或者观看相关寓教于乐的电视节目,使智障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从而提高其劳动的欲望。其次,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发育特点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教会学生劳动技能。如“我是小小清洁员”、“我会自己刷牙和洗脸”等活动,在游戏中,使学生学会诸如扫地、擦桌子、洗脸、刷牙等基本的劳动技能。待这些基本技能掌握后,再根据实际生活,教给他们更高级的生活技能。

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劳动意识,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自然亲切,形式生动活泼,效果较明显。
        2.2选择以学生现实生活需要为基础的劳动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对智障学生在校与在家的生活状况、自理能力、劳动习惯等进行前期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梳理出不同学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生活劳动技能,找出学习起点。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人适应类,指照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保持环境整洁的自我服务劳动,如刷牙漱口、洗脸、洗手、洗脚、梳头、擤鼻涕、使用护肤用品等;二是家庭适应类,指料理家庭生活和处理家庭事务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擦桌子、倒垃圾等;三是社会适应类,指校内开展的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如擦黑板、整理桌椅、开关门窗和电灯等。学校结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年版)》的要求,按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与社区适应能力这三个层次设计劳动课程,编写了《生活劳动技能校本课程》教材。整套教材共分为12册,每册有16篇课文,具有功能性、开放性与活动性的特点。有了这套教材,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课时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成为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
        2.3逐步提升要求,养成劳动习惯
        智障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往往一件常人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他们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初期可先教给他们一些相对容易操作的技能,再逐步提高要求,例如擦黑板,正常孩子即使不学也能擦干净,但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却不容易。教师可把黑板分成若干区域,要求学生先擦其中的一部分,只要能够较好地完成,就给予适当的鼓励,再逐步扩大面积,直至能够完全擦干净。待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项简单的劳动技能后,再逐步提高劳动难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督促、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劳动的习惯,从而促进其劳动技能的稳步提高。
        2.4强化情感引导,加强师生沟通
        尽管智障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抵触,但因其交流、沟通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了解,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及时进行指导,培养师生之间亲密的关系。例如,在上学时,教师可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热情地向每一名学生打招呼,主动带领其熟悉学习环境。上课后对于主动坐好或课上表现较好的学生要及时进行表扬,可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摸摸头、抱一抱或给予糖果、零食等物质奖励,使学生明白,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就会得到奖励。教学初期,学生对于教师的意图可能难以理解,但假以时日,只要教师付出足够的耐心与热情,学生对教师会逐步产生信任感,并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劳动技能的培养。
        结语
        智障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训练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智障学生一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何人都不能帮他们一辈子。因此,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动手的机会,再用简短的语言给予指导,家庭和学校齐心协力,让智障学生拥有较强的劳动技能的理想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罗朝燕.阳性强化法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M].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出版社,2019.
        [2]郭海光.以劳动教育为手段,促进智障儿童自理能力的提高[M].现代特殊教育出版社,2018.
        [3]罗伟.如何培养智障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J].活力,2018(14).
        [4]丁同梅.培智中年级劳动技能课教学模式初探———以《整理书包》一课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9(3).
        [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M].5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