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导管相关血栓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9期   作者:马红云
[导读] 血管内导管是患者进行治疗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与外界建
       【摘要】血管内导管是患者进行治疗一种方式,目的是为了让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与外界建立特定的联系,主要方式是将不同的导管通过患者的外周静脉或动脉置入其血管内。当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两种血管内导管就是中心静脉置管(CVC)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目的是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痛苦,进而提高患者的基本生活质量,因此,现如今血管内导管已经成为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案和手段中的重要方式。导管相关性血栓即为在患者血管内壁或者导管外壁上形成的血凝块。血栓一旦形成,将会使得患者的治疗增加更大的风险,也将会产生更多医疗费用,对患者的身体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而血栓脱落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数据表明,CVC患者发生血栓的基本概率范围在2.18%-33.00%,PICC患者发生血栓的基本概率范围在2%-26%。基于此,探究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便对几种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预防导管;相关血栓;临床应用

1.药物预防
预防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方法,较为常见的就是化学药物。对于CVC置管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置管为患者带来的副作用,而且也能有效降低血栓的产生;对于PICC置管患者,可以对其进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U,给药的剂量的频次分别为:每日一次,持续一周,这种方式能够延长置管时间,并且有效减少血栓产生,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2.冲管及封管护理
冲管和封管的有效护理,能够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冲管方式为脉冲式,具体措施为: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10mL,推注冲管的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次。这种冲管方式的原理是在每次推注的时候,压力大小都不相同,生理盐水便会在导管内形成微波,导管顶管便会产生小漩涡从而达到冲击管壁的效果,这样便能冲走管壁上的附着物,从而降低管壁沉积物产生,在冲管的过程中,导管内部残留的血液和药物也会被冲刷掉,堵管的情况便不会轻易发生了,血栓产生的概率大大降低。封管方式为正压式,具体措施为:护理人员在封管液剩余1-2mL范围时,需要一边推封管液,一边将注射器进行分离,在注射器分离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处于推水状态,以此让封管液充盈在导管内部。在临床中,有专家提出,对于封管方式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活动量,以及治疗时间来确定,这样能够降低血栓的产生。但与此同时,又有专家提出,使用袋装生理盐水配合压力转换器同样可以保证导管内部的畅通性,这种方式相较于封管法来说更具有意义。采用生理盐水封管的方式对血管的刺激更小,且在封管的时候不需要进行配置,因此能消除配置阶段的感染风险,但是此种方式对封管操作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必须按照正压封管技术流程严格执行,否则将会产生血液回流产生微血栓的风险。


3.健康教育
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预防,需要患者自己在治疗过程中格外注意,护理人员可以事先对患者进行置管的健康教育,以及介绍注意事项,在患者置管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增加观察的频率,不管是患者自己发现,还是护理人员发现置管处或者置管肢体出现异常情况,都需要立刻停止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然后对血栓是否形成进行判断,掌握血栓堵塞的程度,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另外,护理人员需要鼓励置管患者可以适当活动置管的肢体,但是要防止置管肢体提重物、做剧烈运动,这样能够防止和减少导管在跟随肢体运动的过程中,对血管内壁的刺激,从而有效降低血栓的发生率。
4.集束化护理
集束化护理作为一种有循证理论支持的联合护理措施,主要是针对出现的某种问题而制定的。为了采用最优办法减少患者置管后血栓的产生,需要从患者置管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性考虑,主要在护理人员、导管材料、患者本身以及药物使用等方面入手。集束化干预是一种比较系统的护理和治疗方法,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产生的,能够大大控制静脉血栓的产生。对于集束化干预护理措施的具体实施,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以及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另外,当前临床医学诊断静脉血栓的首要方式为彩色多普勒超声,但是这项检查有着一定的缺陷,将会造成患者的医疗费用增加,并且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无症状性的血栓患者。
5.延续护理
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延续护理代表着从医院到家庭护理的延续,是为患者提供由医院返回家庭和社会过渡期的照顾,这能让患者尽快适应从医院转向家庭的治疗环境,确保其治疗的连续性。置管患者在延续护理阶段,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最佳穿刺方法及穿刺部位的选择,管道的固定及维护,规范的拔管方法,患者的配合及心理护理,出院后的导管维护指导等。
6.小结
血管内导管的作用和优点是非常显著的,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为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痛苦,降低患者外周静脉的损伤,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患者的满意程度,同时也为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和抢救争取到了更多宝贵的时间。但是血管内导管的使用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血管血栓的形成,因我们的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血栓,所以在识别早期血栓形成的时候便存在很大的困难。对于此,医院临床制定了很多相应的措施来避免血栓的形成,对于护理方面,我们可以在科室内部成立导管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学习,充分了解和掌握会造成导致血管内导管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同时护理人员需要主动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血栓的相关知识以及注意事项,对置管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置管完成后需要增加随访的次数。利用好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风险评估工具,对造成导管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进行识别和控制。
总而言之,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与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有着紧密的关联,所以,对置管患者的早期进行必要的干预护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血栓的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王志敏,卫建宁,杜萍,何佩仪,胡小芳.肿瘤患者PICC无症状血栓形成与置管静脉直径、血流速度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11):10-16.
[2]段娟,李丹,程琳,夏璇,施雁.神经外科重症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9,33(15):2651-2655.
[3]廖珍.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影响因素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21):3527-3529.
[4]黄家莲,应燕萍.癌症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18,40(07):829-8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