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血糖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9期   作者:卢晓真
[导读] 目的 观察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血糖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血糖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46例,将患者平均分为两个组,既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7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血糖监测。给予观察组动态血糖控制模式下进行血糖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两组患者异常血糖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糖最高值和血糖恢复时间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异常血糖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 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可以针对不同患者进行方案的调整,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缩小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危重症患者;血糖水品;低血糖;高血糖
治疗危重症患者就需要对其血糖进行控制,尤其是早期干预,意义重大。现在,我国为重症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后由护士检测的末次血糖值作为处理根据,按照监测血糖医嘱进行,这种检测模式缺乏对患者的血糖动态监测,危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变化多变,血糖波动比较大,会严重影响为重症患者的预后。为此,文章对危重症患者实施动态血糖管理,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46例,将患者平均分为两个组,既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7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57.65±14.46)岁,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6例,呼吸系统疾病14例,神经系统疾病15例,外科手术16例,其他12例;观察组男性患者40例,女33例,年龄27~75岁,平均(59.87±13.17)岁,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9例,神经系统疾病14例,外科手术13例,其他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8岁以上;持续肠内营养;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一天以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系统评分大于10分。排除标准:濒死状态者;糖尿病患者;妊娠期或围生期者;脑死亡者;家属放弃治疗者以及死血糖高风险者。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血糖监测。主要做法如下:患者入院后需要检测患者末次血糖值,然后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血糖监测,护士应当根据医嘱不定期的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在监测的过程中如果危重症患者的血糖值出现异常现象应当在第一时间上报,让医生进行合理处理,护士按照医嘱进行。
给予观察组动态血糖控制模式下进行血糖管理[1]。主要做法如下:患者入院后由医生和护士进行血糖监测,同时,护士需要按照现在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血糖值情况对其进行血糖动态管理,还需要制定血糖监测频率、胰岛素规范化治疗起始用量、持续胰岛素治疗调整量三部分。其一:血糖监测指征和检测频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血糖动态监测情况制定符合患者的监测频率和血糖监测指征。其二:胰岛素规范化治疗起始用量以及持续胰岛素治疗使用时用量调整。开始阶段需要给患者静脉注射胰岛素1U与静脉滴注1U/h。持续胰岛素质量需要根据患者上次血糖监测值以及末次血糖监测值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0.5U/h。其三:进行肠外营养、中断肠内、低血糖处理。如果患者血糖值<2.2mmol/L时,护理人员需要停止注射胰岛素,并将其上报给医生,进行50%葡萄糖50mL静脉注射,15min后重新监测患者血糖值,如果血糖值>10.0mmol/L,需要进行胰岛素规范化治疗起始用量。如果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糖还是<2.2mmol/L时,需要上报给医生进行处理。
1.3观察指标
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最高值和最低值的平均值,首次最高值和最低值除外。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异常血糖值恢复到正常血糖值的时间。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判断低血糖症状。低血糖发生率=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监测总次数。随机血糖≥11.1mmol/L为高血糖,高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次数/血糖监测总次数。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分析工具借助SPSS13.0统计学软件工具开展,使用(均值±标准差)表示患者的计量资料,两组计量资料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性,采用t进行验证,两组技术数据比较行卡方验证,P<0.05表示差异显著且符合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通过表1可以得出观察组血糖最高值和血糖恢复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2.2两组患者异常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通过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异常血糖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2两组患者异常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3讨论
3.1减小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波动
给予观察组患者进行动态血糖控制管理下可以有效控制危重症患者的血糖波动,通过三个步骤进行动态血糖控制管理,创建肠外营养、中断肠内、低血糖处理。通过不同方式护理,观察组最导致和血糖恢复时间高于对照组。运用动态血糖控制管理可以让护理人员得到患者的第一资料,并按照血糖值和末次血糖值急性控制,降低血糖波动幅度,保证患者的血糖值水平[2]。
3.2减小危重症患者异常血糖的发生情况
危重症患者如果出现异常血糖情况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所以,我们应当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不同方式护理,观察组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降低血糖波动过大和低血糖的发生。有时患者低血糖症状不明显,很难发现,会对危重症患者造成不良影响。所以,需要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防止因为治疗造成的血糖波动,防止再次血糖测量出现的异常波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血糖调节,通过改变胰岛素使用剂量改变血糖值。肠内营养的患者糖代谢紊乱的比例大,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所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改变糖代谢[3]。对患者的血糖水平尽心动态血糖控制管理,调整胰岛素使用剂量需要根据静脉输液种类、数量、肠外营养和肠外营养以及血糖水平进行,让患者的血糖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小异常血糖发生率。
3.3快速控制血糖
患者病情不同、个体差异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血糖控制。动态血糖控制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血糖波动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可以帮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血糖控制。通过治疗观察组的血糖恢复情况高于对照组。
4结论
综上所述,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可以针对不同患者进行方案的调整,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缩小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可以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丽丽.血糖控制在ICU重症护理中的意义[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3):113-114.
[2]苏真娇,黄瑞君,曾萍.动态血糖管理模式在危重症患者血糖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06):20-25.
[3]动态血糖监测对危重症患者血糖控制及低血糖发生风险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0(3):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