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9期   作者:王海新
[导读]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108例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均接受阿替普酶治疗,按其阿替普酶给药剂量分A组(54例接受小剂量治疗,即0.6mg/kg)、B组(54例接受标准剂量,即0.9mg/kg),另纳入54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者作为C组(对照组),比较治疗状况,如NIHSS评分、mRS评分等。结果:比较NIHSS评分、Rankin评分,治疗前组间数据差异小(P>0.05),治疗后,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率(A组3.70%、B组5.56%、C组3.70%)比较,差异小(P>0.05)。结论:小剂量(0.6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高龄脑梗死患者,高效且安全。
     【关键字】高龄;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剂量
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残疾率、死亡率均较高,现临床治疗此类患者,主要目的在于恢复血流,静脉溶栓则为常用方式之一,此也为目前医学界唯一确定的救治缺血脑组织的方式,但在静脉溶栓给药剂量方面目前暂无统一定论。已有报告指出[1],小剂量阿替普酶的溶栓效果非常好,且可确保安全性。但仍有学者质疑此点,现纳入108例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54例未接受溶栓治疗者论述此点: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阿替普酶给药剂量分组108例高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组54例vsB组54例),另纳入54例非溶栓治疗者(C组)。A组:年龄50-68岁,平均为(61.2±1.1)岁,女性20例,男性34例;B组:年龄50-69岁,平均为(61.5±1.2)岁,女性21例,男性33例;C组:年龄50-69岁,平均为(61.5±1.2)岁,女性22例,男性3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B组均接受阿替普酶(批准文号:注册证号S20020034,生产企业:生产企业: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GmbH&Co.KG)溶栓治疗,A组给药剂量为0.6mg/kg,B组给药剂量为0.9mg/kg。把10%的药量在1min内注入周围静脉,其余药量静脉泵入,控制泵入时间为1h内,每次药量<90mg。溶栓后1d,实施脑部CT检查,若无出血症状,每日口服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C组入院则每日服用100mg阿司匹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098,生产厂商:哈尔滨格拉雷药业有限公司)、每日20mg阿托伐他汀钙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127,生产厂商: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1d后,实施脑部CT检查。
均持续治疗2周。
1.3 指标判定
治疗前、治疗后用美国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重度:21-42分,中-重度:16-20分,中度:5-15分,轻度:2-4分,正常:0-1分。
治疗前、治疗后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患者疾病预后状况,6分:死亡,≥5分:预后极差;≤1分:预后良好;1分<评分<5分:一般。
记录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NIHSS评分、Rankin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NIHSS评分、Rankin评分
    比较NIHSS评分、Rankin评分,治疗前组间数据差异小(P>0.05),治疗后,A组低于B组,B组低于C组(P<0.05),见表1:
表1:比较NIHSS评分、Rankin评分(分,±s)

注:与C组比较,#P>0.05,%P>0.05,@P<0.05,%P<0.05。与B组比较,#P>0.05,@P<0.05。
2.2 不良反应
    组间不良反应率(A组3.70%、B组5.56%、C组3.70%)比较,差异小(P>0.05),见表2:

表2:比较不良反应[n,(%)]

3.讨论
现临床救治超急性高龄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方式之一则为静脉溶栓,但目前对高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溶栓药物给药剂量,医学界仍然存在争议。虽有报告称[2],亚洲人且年龄<80岁脑梗死患者接受0.9mg/kg与0.6mg/kg静脉溶栓治疗,其疗效差异小。但在我国仍然有部分学者担忧[3],高龄脑梗死患者各项功能逐步退化,机体代谢速度缓慢,加之受脑血管淀粉样变形等因素影响,静脉溶栓时,阿替普酶药物用量为0.9mg/kg时,可能会增高颅内出血的危险性,影响疾病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不良反应发生率P值>0.05基础上,A组NIHSS评分、Rankin评分均低于B、C组,表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给药量为0.6mg/kg时,效果良好。笔者认为出现此状况的原因可能与我国居民饮食、基因、种族等因素有关,而具体原因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综上,小剂量(0.6mg/kg)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急性期高龄脑梗死患者,高效且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玉敏,孙继兴,周琪, 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安徽医药,2018,22(12):2423-2426.
[2]刘阳,马建斌.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1):2822-2826.
[3]张立红,彭道勇,张策, 等.不同年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20(9):962-9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