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盆底电刺激模式在妇产科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中的有效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和锡山人民医院妇产科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52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并基于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盆底电刺激治疗,于产后6个月进行随访,将两者的治疗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根据统计结果得知,观察组在产后6个月的压力性尿失禁复发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盆底电刺激模式能够有效改善妇产科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症状,以及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根据个人身体素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对于防止尿失禁的复发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盆底电刺激模式;妇产科;压力性尿失禁;治疗
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盆底肌功能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一种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分娩导致的盆底支持功能发生损伤。如果因妊娠而导致盆底肌发生损伤,并且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会对女性生理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越来越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活动[1]。传统的治疗方式一直是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根据现代发展来看,锻炼盆底肌功能才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首选治疗方案。本文对52例分娩女性进行随机分组,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将治疗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不同方案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以及可行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和锡山人民医院妇产科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52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所有产妇均为足月妊娠、自然分娩、恶露较为干净。排出标准:多胎产妇、有泌尿或生殖系统手术史、肾脏疾病、妊高症、剖宫产、恶露初期等。所有调查人员均参与了压力性尿失禁知识调查。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6例,且两组产妇孕周、生产方式、产程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检查产妇的外生殖道是否存在异常以及盆底肌张力与收缩力的情况,通常会采用神经肌肉刺激仪。通过仪器对两组压力性尿失禁产妇进行盆底肌的生理诊断以及生物反馈治疗[2]。对照组采用盆底肌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周期为6周。观察组在进行盆底肌生物治疗的基础上施行盆底电刺激,盆底肌治疗生物反馈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盆底电刺激治疗周期为2周,平均每周3次。盆底肌电刺激的治疗参数为:频率 49 Hz,脉宽 250μs。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疗效与6个月后的复发率进行记录与对比,并通过相关检测试验,来判断是否存在漏尿的现象。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产后6个月尿失禁复发率为计数资料,检验使用X2 test工具。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经过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后,压力性尿失禁都有改善,但应用盆底电刺激作为治疗措施的观察组在产后6个月的复发率更低,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png)
3.讨论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盆底肌的治疗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对于压力性尿失禁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研究表明,产妇通过电刺激联合盆底生物治疗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盆底肌功能。通过产后6周的治疗数据得知,电刺激生物反馈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盆底肌张力,降低产后尿失禁发生的概率,改善盆腔内发生脱垂的情况,降低阴道内的压力[3]。通过电刺激联合盆底肌生物治疗在提高盆底肌活力后,医务人员可给予一定的条件反射训练,巩固压力性尿失禁的使用疗效,降低复发概率。医务人员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应注重患者的个体化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降低复发的风险[4]。由本次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明显对于对照组,证明盆底电刺激治疗方式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用盆底电刺激治疗,能够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葛君, 冶海红, 蒲巍林,等. 研究康复训练联合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19, 020(001):59-60.
[2]刘艳玲. 个性化盆底功能训练指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电刺激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J]. 当代医学, 2019, 025(013):126-128.
[3]史朝亮, 王阳贇, 屠民琦,等. 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中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9, 24(03):22-26.
[4]黎培培, 吴红, 郭桥,等. 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研究[J]. 心理医生, 2019, 025(005):35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