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此次研究中针对于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病情的治疗,应用盐酸氮卓斯汀联合布地奈德的治疗效果是否可达到满意的状态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与相关领域从业人员共同探讨。方法:此次选取医院内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病患共计220名为主要研究对象,诊治时间范围在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三年时间内。按照给予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作两个对比小组,对比治疗期间的临床指标数据,之后的数据结果比对内容见正文表格处。结果:两组病患接受差异性治疗后的指标数据比对内容见正文表1和表2,通过表格数据比对可以看出,均是应用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氮卓斯汀药物展开治疗的观察组数据占优势,两组对比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通过此次研究结果比对可以看出,盐酸氮卓斯汀加之布地奈德药物的联合应用可达到理想状态,明显的缓解鼻部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由此认定,值得相关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以期为病患谋福音。
关键词:盐酸氮卓斯汀;布地奈德;持续性变应性鼻炎;临床效果研究
耳鼻喉科临床期间常见的高发疾病类型之一为应变性鼻炎,又普遍称之为过敏性鼻炎。初期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但随着后期的发展,会出现鼻堵、流鼻涕、鼻痒、打喷嚏等情况,和感冒的临床症状较相似,进而就会出现误诊的可能性,耽误疾病的有效治疗[1]。随着当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也致使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日趋上升,并且治疗的周期较长,还会有反复发作的可能性,严重影响到病患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由此,展开对症治疗是治疗的关键。以下将针对给予盐酸氮卓斯汀加之布地奈德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论述,现将资料整理好,具体内容如下。
1.病患一般资料与具体治疗方法
1.1病患一般资料
此次选取诊治时间范围在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三年时间内,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220名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病患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期间应用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其分作两个对比小组,对比临床指标数据。具体的纳入规范如下:首先,确诊为持续性变应性鼻炎者;其次,病患本人知晓此次研究并同意参与[2];最后,经过伦理学机构的批准。
1.2具体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中220名病患均给予连续4周的治疗,在此期间记录临床指标数据。
对照组病患应用单一的盐酸氮卓司汀药物(生产厂家为贵州云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285)展开治疗,给药途径是鼻腔给药,首先维持病患头部是直立的状态,两侧鼻孔各喷两下,总共给予0.56毫克的量,一天两次即可,时间是早、晚。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药物(生产厂家为苏州甫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51333-22-3)展开治疗,前提是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之上,也是鼻腔喷入,避免直接喷向鼻中隔。最大剂量不超过8喷,一天的喷药次数和对照组相同[3]。
2结果
2.1临床疗效
两组病患接受差异性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详细数据对比内容见表1。
表1 观察组、对照组病患的临床疗效比对
.png)
2.2PQLQ评分
两组病患接受差异性治疗后的PQLQ评分详细数据对比内容见表2。
表2 观察组、对照组病患的PQLQ评分比对
.png)
3讨论
现阶段,临床期间对于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发病原因普遍认为是饮食、空气、花粉、动物皮毛等过敏原物质于病患的口鼻等造成一定程度的感染,由于病程较长,并且和天气变化、季节变化等有密切联系,可发生于任何人群当中。如果不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还会有引发鼻窦炎、喉炎等严重疾病的可能性,进一步对病患自身健康和生活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临床期间的主要治疗方式是鼻腔给药,会伤害到病患的鼻腔黏膜[4],有出现损伤的可能性,带来极大的不便。盐酸氮卓斯汀鼻喷剂是新型的高效阻燃H1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止白三烯等不同炎性物质的释放,通过鼻腔喷入后有起效较快的治疗效果,并且维持的时间较长。在明显缓解炎性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气道高反应性。布地奈德是一类糖皮质激素药物,可以对呼吸道免疫产生抑制作用,有高效抗炎的效果,能够改善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情况,强化溶酶体膜的稳定性,降低抗体合成度,进而起到减少免疫反应的治疗效果。
综合上述所言,此次给予观察组病患盐酸氮卓斯汀加之布地奈德的治疗效果较好,对比数据等可以看出明显优于对照组,可以缓解鼻部的症状,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有合理的可行性、安全性,值得临床期间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尹倩, 陈晓云, 陈建福,等. 盐酸氮卓斯汀与布地奈德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14):1369-1372.
[2]王振兴. 盐酸氮卓斯汀与布地奈德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 014(31):43-43.
[3]高智. 盐酸氮卓斯汀与布地奈德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6(22):80-81.
[4]高智. 盐酸氮卓斯汀与布地奈德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6(22):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