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脑中风发病和中医体质之间关系,以便使用中医体质方法预防中风病症发病。方法:将我院脑病科收治的中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2016年12月到2019年2月,统计不同体质中风患者的发病情况,分析中医体质和中风发病之间关系。结果:中医体质中发病中风最高前五位分别是:痰湿体质占28.08%,气虚体质占21.34%,血瘀体质占12.92%、阴虚体质占11.79%,平和体质占8.98%。结论:有中风发病先兆患者如果有以上体质,需要根据不同体质开展预防工作,以此来减少中风病症的发病率。
关键词:中风;中医体质;相关关系
随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脑中风发病率越来越高。脑中风病症会导致患者致残,严重影响其生活,特别是老年患者,如果发生脑中风病症,老年患者将无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需要预防脑中风病症的发病率。脑中风预防可以使用中医体质对其评价,根据不同体质出现的不同发病率来预防脑中风发病,以此来提高预防脑中风效率。基于此,本组研究脑中风发病和中医体质之间关系,以便更好的使用中医体质方法来预防中风病症发病。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脑病科收治的中风病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2016年12月到2019年2月。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总共有178例,患者平均年龄在56.24±4.21岁,患者平均身高1.65±0.23米,患者平均体重56.32±4.18千克,男100例,女78例。
1.2?病例选择
根据1993年11月中国中医药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6次学术会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诊协作组第2次会议通过的《中风病先兆症诊断与疗效标准》。主症: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盲语蹇涩,一次过性偏身瘫软,昏厥发作,瞬时性视觉昏厥。次症:头胀痛,手指麻,健忘,神情呆滞,倦息嗜卧,步履不正。理化检查:血糖、尿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血压等。中年以上患者,主大于两项,结合次症及理化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中医体质辨识采用中华中医药分会2009年4月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该表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虐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殊质9个亚量表构成。纳入按照上述标准符合中风先兆诊断的患者,排除目前有严重疾病正在发作期的患者,并调查合作资料完整准确[1]。
1.3?研究方法
应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问卷调查,所有研究对象均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9种体质共67个问题,由调查人员根据回答各个条目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和转化分,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数相加。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x4)]x10。根据分数结果得出每人的体质类型,亚量表分数越高,该体质类型倾向越明显。
1.4回顾资料分析法
本次分析中医体质和中风发病相关性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资料收集,在收集患者资料时为了保证收集资料的准确性,首先对收集资料的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使其专业素质能够达到本组研究要求。患者资料收集完成后,需要将资料进行信息化处理,并且将资料储存在医院计算机中心,以便本次分析使用。
2.结果
中医体质中发病中风最高前五位分别是:痰湿体质占28.08%,气虚体质占21.34%,血瘀体质占12.92%、阴虚体质占11.79%,平和体质占8.98%。
表1中风先兆178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
.png)
3.讨论
本研究178例中风先兆患者中,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阴虚质多见,其中痰湿质占28.08%?,气虚质占21.34%,提示痰湿质、气虚质是中风好发体质,这为防治中风提供了依据。中医体质学认为,中医体质与疾病具有相关性。对某种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转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决定了疾病的发生[2]。
急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祖国医学认为“未病先防”,“治未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减少中风病的发生,才能减少中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中风先兆的旱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是减少急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关键。中医学早在《内经》就有中风先兆的描述,称其为“微风”,《素问.调经论》有“形有余则腹胀,经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动,命日微风”的论述。明.吴球《诸证辨疑》说“中风者,人本气血两虚,或有形盛气衰,或指节不时麻木,或手足间酸痛,或头眩眼吊,或虚跳,痹于半身,或周身如有虫行,此中风之兆也”。研究发现,脑血管病是一组多基因组学相关的遗传疾病,参与相关疾病遗传基因的差异,必然导致相关体质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在某种特定诱因下发病,形成中医证候。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中风先兆的患者临床表现多有经常感乏力,动则头晕等气虚的症状,多数偏于肥胖,喜嗜食肥甘厚昧,属本虚标实,气虚、阴虚为本,痰湿、血瘀为标,与中医体质分类基本相同。作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体质既与先天禀赋有关,又随自身的发育过程而变化,并且体质与疾病相互影响间。我们在临床中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的类型,给予疾病相应的干预治疗,如痰湿质中风先兆我们可以采用二陈汤预防,血瘀质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四君子汤预防气虚质中风先兆,结合体质特点通过中医药干预,改善明显的体质偏颇状态,进而减少中风的发病,对于中风预防具有积极意义[3]。
参考文献
[1]王翔. 江苏省部分地区270例出血性中风发病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卢明,杜宝新,黄燕,梁伟雄,刘茂才,黄培新.605例出血中风发病时阴阳类证辨证属性及其相关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6(08):1121-1123.
[3]连增林,齐静淑.中风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附402例病历报告[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0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