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护理干预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效果, 为临床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患者,根据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健康、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智能各项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2h PG)、空腹血糖(FBC)、糖化血红蛋白(GHb A1)各项血糖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效果显著,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有效控制血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糖尿病;血糖;护理干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使得糖尿病与冠心病发病率直线上升。临床统计,目前约为5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不仅加重病情,还会增加患者痛苦[1]。糖尿病无法治愈,且易引发并发症,且当血糖持续上升时,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发动脉硬化,如治疗不及时,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实践表明,在糖尿病治疗中,护理干预的配合常规护理,对提高治疗、预后具有重要作用[2]。本次针对护理干预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取100例本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28例男性、22例女性,年龄在32-77岁之间,平均年龄(54.98±10.08)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31±2.58)年。观察组:33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在33-78岁之间,平均年龄(55.11±10.39)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59±2.50)年。统计处理2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即给予饮食与用药指导,监测血糖水平,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并做好注意事项指导等。基于此,观察组采用多样性护理:
(1)档案建立:在治疗中,根据患者病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包括病情、生活习惯、年龄、用药情况等,将其做好整理后归档,方便患者后期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健康指导:以患者生活习惯与自我管理意识、病情为基础,定时组织专题讲座与视频播放,并发放宣传册,向患者开展疾病健康宣教,让其了解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与注意事项,提高疾病认知度,定时指导心功能与血糖监测方法,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3)心理指导: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护士对患者开展心理疏导,纠正其不良情绪,对于负面情绪严重者,及时给予心理干预,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理去面对疾病与生活。(4)用药指导:因此类患者多为老年人,机体功能下降,再加上记忆力较差,易降低服药依从性;故定时提醒患者服用,并讲解服药方法,在明显处做好用药标记与方法,同时尽早向患者、家属讲解用药后不良反应,并指导解决方法。(5)运动指导:正确引导患者科学地运动方式对提高治疗有积极作用。故教会患者日常活动,提高其机体素质;在运动中,叮嘱其不可做过多、过强的运动,及时补充水分。
1.3分析指标
对比血糖(空腹、餐后2h)水平、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2.0,计量资料t检验、并用[()]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并用(%)表示,2组数据资料,以P值区间<0.05表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2h PG、FBC、GHb A1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血糖指标对比(±s)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代谢性疾病,临床尚无治愈措施,需要患者长期服药治疗,以此来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控制并发症的出现[3]。同时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中,全身血管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高,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导致多种并发症,特别是会对心、肝、肾脏及眼底产生严重影响,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故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不仅会减轻并发症,还会提高患者生活质量[4]。且糖尿病患者因对自身病情不了解,再加上不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会降低治疗效果,从而影响治疗依从性,影响预后。因此,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治疗、预后至关重要。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给予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及时疏导患者因疾病与治疗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情绪,营造良好的糖尿病治疗氛围,帮助患者制定详细的生活计划等,使患者增强治疗信心,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加以补充与调整,为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模式,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健康宣教,使患者认识血糖水平的调节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自主护理,按时按量用药等,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糖,预防血管微循环病变,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示:观察组2h PG、FBC、GHb A1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通过个体差异,为其建立档案,以此基础,开展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细化护理,强化心理与良好生活状态对疾病的影响,让其重视护理与治疗,规范用药行为,有助于提高治疗与护理效果[5]。此外,通过运动指导,强化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体质的同时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进一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对于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靳娟,王晓丽.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10):39-41.
[2]兆欣.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 15(21):252-252.
[3]丁淑兰.研究多样性护理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285.
[4]刘娟, 王爱云, 杨振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探究[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 19(19):173-174.
[5]周卫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要点分析[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8):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