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护理工作中非语言性沟通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16例儿科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实施临床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28%)高于对照组(8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非语言性沟通式护理模式实施临床干预可有效提升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引言
针对小儿患者,由于其对医院的环境比较陌生,极易产生恐惧、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加之小儿患者语言沟通能力较弱,医护人员难以通过语言沟通消除患儿的不良情绪,致使小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不高,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并且当前医患矛盾频繁发生,患者与医院的关系紧张,特别对于儿科的护理工作中,常规的护理方式难以适应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因此对儿科常规护理方式进行优化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研究指出对小儿患者采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不良情绪的出现,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提高治疗效率。因此笔者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小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患者家属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探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选取本院收治的儿科患儿116例作为本项目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58例。观察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0~11岁,平均(4.23±0.87)岁;包括病毒性肠炎18例,病毒性脑14例,高胆红素血症8例,新生儿窒息9例,高热惊厥5例,病毒性心肌炎3例,过敏性紫癜1例。对照组男34例,24例;年龄0~12岁,平均(4.25±0.69)岁;包括病毒性肠炎19例,病毒性脑13例,高胆红素血症9例,新生儿窒息9例,高热惊厥4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过敏性紫癜2例。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全部参与研究的患儿均获知情权。纳入标准:①临床资料完整;②病程1~5周;③已明确诊断。排除标准:①精神性疾病;②严重心肺及肾脏功能障碍;③合并免疫、血液系统疾病。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针对对照组的儿童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模式,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病症进行治疗、检查和用药等一系列的诊治过程。
对研究组的儿童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非语言性的沟通护理模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①通过面部表情进行非语言性的沟通护理模式。相关的医护人员在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要使面部表情保持微笑,在一定程度上让患病儿童在心理上得到安慰,从而对治疗消除恐惧,促进患病儿童对医生和护理人员产生信任。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及行为都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进行传递和感受,所以医护人员在工作期间,要尽可能的避免过于严肃,防止儿童在治疗的过程中过于紧张而不配合治疗,影响治疗效果。②通过肢体动作对儿童患者进行非语言性的沟通护理模式。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时,可以通过与患儿的肢体接触来增进与儿童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儿童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促进儿童能对治疗放下防备,有助于儿童患者提高身体对外界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各项机能恢复,加快新陈代谢,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进行相应的注射治疗时,可以通过抚摸儿童患者使其紧张情绪得到放松,扩大对治疗手段的接受程度,从而帮助注射更高效的完成,以增快患儿的康复速度。
除开对儿童进行肢体接触外,还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与家属产生沟通和交流,在治疗过程中对家属进行一定的肢体示意,帮助家属放松心情,增强对患儿的治疗信心。③通过眼神的信息传达进行非语言性的沟通护理模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儿童往往能从眼神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患儿及家属友好且亲切的眼神可以给予患儿在心理上的安慰,同时还能促进家长在治疗中与医院的配合程度,缩短诊治的时间,帮助患儿快速康复出院。④合理布置诊治环境,促进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模式的实施。在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当中,患儿所处的诊治环境对患儿的影响也较大,好的环境能有效促进患儿的康复速度。医护人员一定要在卫生和环境上严格要求,定期针对病房卫生进行大打扫,保障空气的疏通,维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病房建设上,可以增添更多适合儿童的生动图案作为壁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儿对诊治的紧张及恐惧心理,进一步促进儿童患者在治疗上的配合程度,从而提高治疗效率。
1.3观察指标
实验组、对照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与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
1.4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9.0软件开展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表述方式为数(n)或率(%),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如P<0.05,证明实验组、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8.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21%(P<0.05)。
3讨论
在医院儿科护理过程中,与患儿的沟通问题往往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由于患儿的比较小,很难将自身的感受表达清楚,从而很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的情况。在儿科护理管理过程中使用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儿以及家属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态度满意度,生活质量评分等。护理人员使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眼神、触摸、环境等方法与患者沟通交流,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增加患儿愉悦的心情,促进患儿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时以真诚的面部表情微笑地面对患儿,在操作过程中使用轻柔的动作,可以给患儿更多的安全感,拉近患儿与护理人员的距离,让患儿保持愉悦。
该文研究中选取116例儿科患儿实行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选取116例儿科患儿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根据研究发现,结果,在患儿护理效果上,实行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患儿高于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服务满意率上,实行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患儿高于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态度满意率上,实行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患儿高于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儿生活质量评分上,实行非语言沟通技巧护理管理患儿高于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学者研究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所得的结果与该文所得的结果具有相似性,说明该文研究具有重复性,可信性比较高。
综上所述,将非语言沟通技巧使用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可以增加患儿以及家属的护理满意率,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玉珍.人性化护理干预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8,5(2):43-44.
[2]熊丽佳.人性化护理在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作用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24):174+177.
[3]申娇.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护理环节开展人性化护理干预的应用意义[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7(9):47-48.
[4]王红梅,张红莉.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给予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31):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