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时段内新生儿共130例,纳入A组(65例)和B组(65例)。A组使用股静脉穿刺采血,B组使用外周动脉采血,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A组新生儿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84.62%,B组为96.92%,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B组新生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2%,A组为18.46%,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群体,外周动脉采血可显著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还可预防或降低采血不良反应,可推广。
【关键词】外周动脉采血;新生儿;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
新生儿是指出生28天内婴儿,由于躯体状况和后续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做好新生儿早期筛查尤为必要。现代医疗技术下,早期筛查技术为血液检查,但因新生儿血管相对细嫩,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较低,极易面临护患纠纷,若使用传统采血方式疼痛较为明显,新生儿多表现为哭闹不止,即探寻更为有效且合理的血液检查方式尤为必要[1]。抽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时段内新生儿共13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抽取本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时段内新生儿共130例,纳入A组(65例)和B组(65例)。A组男性33例、女性32例;日龄最大为10日,最小为1日,中间值为(6.6±0.7)日。B组男性34例、女性31例;日龄最大为9日,最小为1日,中间值为(6.2±0.5)日。数据比较无意义(P>0.05)。
1.2方法
A组使用股静脉穿刺采血,即将新生儿调整为仰卧位,抬高臀部,预防采血期间排尿现象,会阴部可取尿布予以包裹;增强家属配合度,必要时可对新生儿予以约束,杜绝采血期间挣扎、晃动等行为;侧髋处可向外扩展50°,保持膝盖适度弯曲,于耻骨结节、髂前上棘等部位予以穿刺,随后使用无菌棉予以按压止血。
B组使用外周动脉采血,要求将新生儿调整为仰卧位,双手向前自然伸直托起新生儿肘关节;于采血前,可绷紧新生儿前臂,手触肱动脉且准确标记;明确穿刺点时,施行无菌清理消毒工作,于30°进针直至采血量足够时拔针;取无菌棉予以压迫止血[2]。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②比较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包括血肿、瘀斑、溶血[3]。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统计软件SPSS 22.0,对本研究数据进行汇总处理。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数据采用检验。P<0.05证明数据比较有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
A组新生儿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84.62%(55/65),B组新生儿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96.92%(63/65),数据比较有意义(=5.8757,P=0.0153)。
2.2 比较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2%,A组为18.46%,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不良反应总发生率[n、%]
.png)
3、讨论
对于新生儿群体而言,血液检查为核心检查方式,以便可及时把控新生儿状况。即血液检查为必须项目,如何把控采血成功率,减轻穿刺疼痛,是现代医疗重点研究的课题。原因为:新生儿离开母体时间极短,躯体机能较差,诸多血管未处于充盈状态,极易增加采血难度。传统采血方式对医务人员技术要求极高,因新生儿血管尤为薄弱,应依据自身感觉完成静脉穿刺,且难以保证一次穿刺成功,会显著增加新生儿穿刺疼痛,且穿刺静脉为股静脉,极易诱发不良事件。而外周静脉采血,是以改变原有采血部位为前提,使操作视野更为清楚准确,还可保证采血简便性,安全性极高[4]。本研究可知,A组新生儿比较一次性采血成功率为84.62%,B组为96.92%,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B组新生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62%,A组为18.46%,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
同时,由于温度会对血样PH值、PaO2、PaCO2指标造成影响,应在化验单处详细标明新生儿体温。例如:若体温>37℃,升高1℃,PaO2会增加7.2%、PaCO2会增加4.4%,PH值会减小0.015;若体温<37℃,对PH值和PaCO2无明显影响,但降低1℃,PaO2会减少7.2%。另外,若要更好保证采血质量,应侧重以下事项:动脉血应预防空气混入,采血完毕时禁止抽拉注射器,以免混入空气,若血样内存在气泡,可将针头向上予以排出;若新生儿洗澡,可在休息30min后采血,若使用特殊性药物,如抗凝药,不仅应延长压迫止血时间,还应预防股动脉穿刺,且倡导全方位无菌理念;穿刺区若存在皮肤破溃、感染及硬结等现象,应禁止穿刺采血;若为桡动脉穿刺,应详细评估侧支血运状态是否良好,否则应改为其他动脉,若为股动脉应垂直进针,斜刺会侵入静脉或神经阻滞,且在膀胱充盈状态还会引起出血感染;若标本未及时送检,可在0℃冰盒内予以储存,但不可超过2h,以免引起细胞代谢缺氧,导致PaO2降低、PaCO2增高[5]。
综上,针对新生儿群体,外周动脉采血可显著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还可预防或降低采血不良反应,可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惠开.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4):205-207.
[2]潘婷.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4):85-85.
[3]胡彩霞,聂伟丽.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临床探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21):121-122.
[4]刘亮.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9):88-89.
[5]亓恩金.外周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7):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