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理和相关护理的培训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9期   作者: 1.刘韦科 2.王丹 3.崔萍萍
[导读]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而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来临的反应存在薄弱环节。
        【摘要】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而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来临的反应存在薄弱环节。本文从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入手,着重阐述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和指导民众了解或掌握相关知识理论,为遇到突发事件争取抢救时间。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应对处理 护理 培训
近年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不仅给人们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同时也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安定和谐团结。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2009年的禽流感,还有2014年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等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波及范围之广泛,所以作为医务工作者有责任担当为全人类指导培训的任务。护理人员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之一,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护理措施对救援工作十分重要[1]。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剖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它具有突发性、多样性、高频化、社会严重危害及国际互动性等特点。如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新冠肺炎由于公众对该病认识的程度欠缺,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致使当初两元一个的口罩一度增长到50元甚至100元,同时各个人口密集地区严格限制人员进出(各个高校、进出北京的人员)。
2医务工作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流程
2.1迅速评估、分诊
一般情况下医疗单位在接到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医务科,迅速成立医疗救护小组赶赴现场,进行院前急救工作。对送达到医院的伤者,分诊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开辟绿色通道,如需就地抢救的立即通知值班医生。
2.2分工明确,联劳协作
急救科室成立绿色通道后,一般由一名有资历的护士长负责整个现场的协调和沟通工作,安排1名护士做好抢救过程中的文字记录工作,提醒医生及时补全医嘱,1—2名跑外护士负责护送伤者,送取血袋进行辅助检查,同时在护送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保证往返途中安全。
2.2保证呼吸通道畅通
对于有口腔分泌物的伤者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缺氧患者可以根据病情给氧吸氧,必要时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2.3及时补全医嘱,保证抢救记录的完整性
创伤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电图波形每30min一次,体温监测每小时一次。常规留置导尿,即可用于休克监测,又可观察泌尿系是否损伤[3],准确记录尿量。及时准确记录伤者的病情变化,同时护士要提醒医生及时补全医嘱,确保抢救过程的真实性。


2.4密切观察病情,做好伤者的心理护理
做好伤者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恐惧的心情,及时联系家属增强伤者积极救治的治疗信心。多数颅脑损伤患者神志是清楚的,面对突发的创伤打击,极易出现恐惧、无助等反应,让患者有安全感,感受到有医护人员在积极的帮助和急救自己[4],必要时可联系心理医生为其进行心理开导和疏通。
3救护普及相关培训
3.1培训前期准备
提前要与有类似需求的单位进行合作,一般是以各大院校、部队、居民社区等人口密集地为主。最基本的培训内容包括创伤救护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等[5,6]。而学员的自我理解程度、文化背景情况参差不齐,对授课者的综合知识有较高的要求。授课地点一般选择有多媒体、模具能容纳一定人数的室内或室外进行。
3.2培训方法和内容
基本上以互动的形式开展培训,通过角色互换,让大家更能容易接受。由于各个单位的情况不一,所需要的急救也大相径庭。对于一般民众,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就会基本的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CPR)是急救技能中的核心内容,有研究报道,CPR可使欧美国家每天100多人免于死亡[7]。对于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主要讲述简单的止血、包扎、搬运的方法;高校重点讲述中暑、电击等意外伤害的救护;社区主要讲述脑血管疾病的常识及常见急症的紧急处理。
3.3救护培训的重要性
大量的医学数据表明,抓住黄金4min对抢救的成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场第一目击者CPR有效率高达66.67%,抢救效率最高。若事故发生后,等待医生行CPR的有效率仅为5.28%[8]。国内许多高校,已开设自救互救选修课或相关培训[9,10]。全国各地已开展各种应急救护普及教育,以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11-12]。
4小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的,通过文字、咨询点、授课式等多种形式下发有关书本或宣传彩页,让民众能正确选择积极倡导民众自救或他救,对降低死亡的致死率有很重要的作用,真正做到防范于未然!
[1] 郝淑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护理部组织管理体会[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6(12):23—25.
[2]王陇德.现场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
[3]高劲谋.创伤急救的几个问题[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1):2
[4]刘伟英.急诊患者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7):4284—4285
[5]史长文,许红,杨勇,等.我国社区居民院前急救普及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护理研究.2011,25(4C):1042-1044.
[6]杜成芬,汤咏梅.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内容及方法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1,29(4):2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