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在妇科宫颈癌中采用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按照抽签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12例妇科宫颈癌患者进行分组调查,分别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患者包含56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一般护理和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对比临床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存在临床比较价值(P<0.05);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能够改善妇科宫颈癌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妇科宫颈癌;临床治疗
宫颈癌是目前临床中女性最为常见的癌症之一,30-35岁是其高发年龄段,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的加剧、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攀升,据临床数据统计,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1]。一旦患病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2]。相关专家认为,对妇科宫颈癌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对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次研究选择了112例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妇科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分组调查,分别实施一般护理和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我院治疗的妇科宫颈癌患者,病例数为112例,病例时间始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截止。将所有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组方法为抽签法,即:对照、实验组。两组患者均符合妇科宫颈癌的诊断标准,将合并有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排除在研究外,对治疗和护理方案无抵触或拒绝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35-78岁之间,中位年龄(56.16±2.13)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3.32±1.67)年;实验组患者的年龄为36-77岁之间,中位年龄为(55.12±2.16)岁,平均受教育年限(13.45±1.28)年。将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显示P>0.05,不具有临床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对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和用药指导。
实验组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1)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患者进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2)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告知患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3)环境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保证患者病房的温度、湿度,定期通风、消毒,保持病房安静,为患者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3];(4)隐私护理,充分尊重患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拉紧窗帘,保护患者的隐私,更不能随意私下谈论患者病情或随意宣扬,护理中应保持耐心、态度亲切,尽量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
1.3疗效观察和评价
1.3.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率,护理满意率=十分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3.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分值大小与患者的不良情绪呈正比。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士s)和(n,%)对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护理满意率等相关数据分别进行描述,并行X2和T值进行检验,差异在P<0.05时,存在临床可比意义,本次研究采用的统计学软件包为SPSS17.0。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两组的护理满意率比较(n,%)
.png)
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数据对比差异存在临床比较价值(P<0.05),见表2。
3讨论
宫颈癌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是目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宫颈癌的临床表现以尿频、下肢肿疼、肾盂积水、阴道出血、阴道排液为主。目前对于宫颈癌的治疗主要通过放疗的方式[4]。疾病的发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冲击,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是临床中一种常用的护理方法,本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宗旨,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和休息环境,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控制患者病情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患者进行隐私护理,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的实验组患者在护理满意率和SAS、SDS评分方面相比于对照组优势明显,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有效率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妇科宫颈癌患者护理服务中可采取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方式,具有在临床广泛推广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邝幼娴,秦静,伍燕, 等.妇科宫颈癌护理中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智慧健康,2020,6(3):159-160.
[2]陈权良.人文关怀和心理护理在宫颈癌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6):168,170.
[3]孙岭军.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应用于宫颈癌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科学养生,2019,24(11):228.
[4]刘淑红,刘敏.人文关怀以及心理护理应用于宫颈癌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6):2060-2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