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本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48例作为研究病例,按照随机分配法对患者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情绪状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复发率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情绪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稳定患者情绪状态,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老年;支气管哮喘;护理价值
本次选取本医院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48例作为研究病例,研究综合护理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护理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本医院收治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纳入标准:与医护人员可以实现正常交流,患者具备完善的语言功能,没有出现功能障碍;入组患者对于本次调查持有同意态度、患者家属对于研究完全知晓,并对于知情同意书进行签订。排除标准:患者出现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利用随机分配法为患者实施小组分配,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4人及对照组24人。观察组:男患者12例,女患者12例,组间年龄数据(67.18±3.72)岁,对照组组:男患者11例,女患者13例,组间年龄数据(67.23±3.67)岁;本次研究受伦理委员会认可并实施批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过分析,指标信息具有相近性,差异统计学意义不存在(P>0.05),能够实施比较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常规护理,观测患者的病情,叮嘱患者遵医嘱用药,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健康宣教:患者入院后为患者发放宣传手册,在院内开展知识讲座,使患者对于综合护理的优势充分了解,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实施心理疏导,如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需要为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③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可以逐渐由流食转向普食,食用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患者少食多餐;④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对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进行,严格监控不良症状,如发现异常及时向主治医师报告。
1.3观察指标
使用焦虑自评表(SAS)及抑郁自评表(SDS)为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评分,对患者情绪状态进行评判,护理满意度分为对护理满意、对护理不满意、对护理很满意。患者护理总满意度结果=(患者总例数-不满意患者例数)/总患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综合护理在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护理价值调查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采用()表示SAS、SDS评分,使用t检验数据,护理满意度、复发率结果行卡方检验,用(n%)进行表示,P>0.05:研究数据属于无意义数据,P<0.05:研究数据属于有意义数据。
2.结果
2.1结果研究数据-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复发率数据比较
观察组相比于对照组,满意度、复发率数据优势比较明显(P<0.05),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护理满意度数据见表1。
表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数据比较(n,%)
.png)
2.2结果研究数据-组间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结果数据比较
观察组SAS评分(62.31±4.46)分、SDS评分(62.84±4.74)分结果数据相比于对照组SAS评分(30.52±4.74)分、SDS评分(31.43±4.58)分,优势更加明显(t=23.9288、23.3457,P=0.0000、0.0000)。
3.讨论
支气管哮喘为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遗传因素相关,经研究发现,哮喘病人亲属患者患病率相比其他群体更高,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为患者出现大量白色泡沫状痰液、咳嗽、胸闷等[1]。支气管哮喘期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多发,由于此疾病病情较长且病情变化较急,治疗过程相对困难,会影响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因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使患者的康复速度提升,以改善患者的预后[2-3]。
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复发率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情绪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综述,应用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老年支气管哮喘的生活质量,稳定患者情绪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玉香,王玉香.个体化护理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效果观察及生活质量评分影响分析[J].心理月刊,2020,15(08):101.
[2]李梅.多索茶碱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06):70.
[3]桂琴.个体化护理联合穴位敷贴对老年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4):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