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护理人员加强职业防护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9期   作者:张述娇 刘海霞
[导读] 目的:观察研究供应室护理人员加强职业防护的方法及效果。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供应室护理人员加强职业防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9年1月至6月期间,供应室未开展职业防护干预,设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12月,供应室加强职业防护措施干预,设为研究组。对比观察职业防护干预前后的工作情况。结果:研究组职业防护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职业防护行为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职业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应室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可降低职业危害性,保障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值得推广。
【关键词】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方法;效果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重要科室,其承担着整个医院的医疗器械及医疗管道等可重复使用物品、器械的回收、清洗、灭菌、消毒与发放工作,是医院垃圾“集中营”【1】。相比其他科室,供应室的工作存在一定特殊性,护理人员长期在致病菌、锐器等高危环境下工作,发生交叉感染的几率比较高,职业危害大【2】。本文为了探讨供应室护理人员加强职业防护的方法及效果,对2019年供应室的工作及管理情况进行分析,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月至6月期间,供应室未开展职业防护干预,设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12月,供应室加强职业防护措施干预,设为研究组。本次研究共选择15名供应室护理人员,3例男性,12例女性,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31.82±1.83)岁,工作时间4个月至22年,平均工作(10.92±2.84)年。
1.2方法
  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1)加强培训。供应室护理人员很多对潜在隐患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低。故此,我们应该加强培训,组织供应室护理人员学习关于供应室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相关知识,了解《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以及《传染病防治法》【3】等法律法规,意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树立自我防护意识,掌握自我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系数。(2)预防管理。标准预防,就是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以及分泌物具有传染性,必须隔离。一方面,预防血源性疾病传播,另一方面,防止非血源性传播。供应室护士在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戴上口罩、帽子、防护眼罩与橡胶手套,并且穿上隔离衣。工作中,若是被锐器刺伤,应该立即脱下手套,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再予以碘酊、乙醇对受伤部位进行消毒,无菌敷料进行包扎,及时上报感染科,检查血源性传播疾病并随访。特殊污染物品,回收时,包装袋上贴上“污染”标记,灭菌后,方可清洗。回收车专用,每次使用后需要彻底清洗并消毒,不可用于其他地方。(3)强调手卫生。认真洗手、手消毒对供应室护理人员至关重要。若是要接触血液、排泄物以及体液等,需要带上手套。手套是预防微生物传播的一个媒介,但是,手套不可替代洗手。洗手时,最好选择感应式流动水,配合抗菌皂液,规范洗手。(4)环境管理。消毒供应室要布局合理,选址合适,基础设施完善,体现人性化、科学化与合理化特点。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与无菌区,工作流程不可逆行,也不可交叉,高压蒸汽灭菌器需要定期维修与保养。(5)规范操作流程。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涉及有医疗物品回收、清洗、包装、灭菌、储存、发放等,形成一个标准的工作链,规范操作流程,实现信息化与数据化管理,减少接触次数,降低交叉感染几率。非本科室人员不可随便进入工作区域,不可来回穿梭在清洁区、污染区、灭菌区。呼吸道感染病人一定要戴口罩工作,任何人工作中不可对着灭菌包打喷嚏、咳嗽等。患有皮肤伤口感染或者是传染病者,建议调离,或者调配工作。
1.3观察指标
  (1)调查职业防护前后供应室护理人员对职业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标准预防、安全注射、针刺伤紧急处理三个方面,各指标10分,评分越高表示掌握程度越高;(2)调查15名护理人员干预前后的职业防护行为,包括戴口罩、戴手套、浸泡消毒加盖密封处理;(3)统计干预前后15名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X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职业防护知识
   研究组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比较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程度【,分】

2.2职业防护行为
   比较显示,研究组职业防护行为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观察职业防护行为【n,%】

2.3职业损伤
   统计显示,研究组职业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对比观察职业损伤情况【n,%】

3讨论
    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1)物理性因素。如针刺伤、烫伤等;(2)生物性因素。例如,回收、清点、清洁污染物品时,防护不到位,微生物经由受损皮肤、黏膜进入至人体,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3)化学性因素。污染物品很多需要化学消毒剂浸泡处理,应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而此类消毒剂具有腐蚀性与挥发性、刺激性等特征,经常接触,可能灼伤护理人员眼结膜,引起上呼吸道炎症与化学性气管炎等【4】。由于供应室的工作性质特殊,故此,供应室护理人员发生职业危害的几率高。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加强培训,让护理人员学习关于职业危害及防护知识,实行标准化预防制度,积极预防职业危害,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注重对环境的管理,为供应室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规范操作流程,督促护理人员按照标准流程开展工作,保证工作效率,并且做好自我防护工作,降低职业危害性,保障身心健康【5】。总之,加强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具有重要意义,需重视。
参考文献:
[1]谢娟,陈红惠.医院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探讨[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4):1591-1592.
[2]李英芹.供应室护理的职业暴露与防护方式研究与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01X):61-62.
[3]王蓓.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J].医药前沿,2016,6(32):171-173.
[4]陈英,杨佳讯,沈民玉.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和防护行为的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22):216-217.
[5]方明.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0):102-1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