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刚出生后很容易患新生儿黄疸,大部分为生理性黄疸,可以在常规的护理下自行恢复。但是新生儿黄疸不能小视,更不能忽视,一旦黄疸为病理性的,必须及时治疗,否则宝宝可能有生命危险。
一、新生儿黄疸简介
新生儿在母体中处于低氧环境,胎儿为了保证自身对氧气的需求,体内会生成大量红细胞。出生后,宝宝开始用肺呼吸,获取氧气,红细胞被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这些胆红素需要经过肝脏代谢排出。但是新生儿的肝功能未发育完全,难以正常代谢胆红素,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升高,就会导致皮肤发黄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常见的新生儿黄疸。黄疸也可因新生儿先天发育不良、病毒感染、母婴血型不合等因素引起,这都属于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可导致新生儿死亡,及时辨别非常重要。
.png)
二、新生儿黄疸有什么注意事项
1.辨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家长不能因为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高就忽视治疗,在发现宝宝出现了黄疸的典型症状后,要先排除病理性黄疸的可能,以免延误治疗时机。那么如何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呢?生理性黄疸出现的时间大多在新生儿出生二至三天后,病理性黄疸则在出生后的12至24小时内出现,症状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经常规护理无法消退。从症状上来看,生理性黄疸表现为新生儿面部、躯干部位发黄,一般不会超过膝肘,大便为黄色。而病理性黄疸会使宝宝全身发黄,包括四肢,大便发白,小便发黄。出现了生理性黄疸不会影响宝宝的精神状态,但是如果宝宝精神萎靡,嗜睡,食量少,就要警惕病理性黄疸了。及时辨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抓住治疗时机才是最关键的。
2.尽早排出胎便
胎便中的胆黄素含量较高,如果未能及时排出就会在肝肠循环后再次被吸收到血液中。因此应该尽早给宝宝喂奶,加速胎便排出,减少黄疸。胎便一般为黑色,大便由黑转黄说明胎便已经排净。如果胎便迟迟无法排净,可以用手轻轻在宝宝的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也可以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和陪同下让宝宝游泳锻炼,增加消耗,加速大便和黄疸排出。
3.补充水分
小便是胆黄素排泄的渠道,多为宝宝补充水分,增加小便次数,能够加速胆黄素排出。正常情况下,新生儿每日的小便次数为6至8次,如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说明水分补充不够,需及时补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母乳喂养后,黄疸症状加重或反复,很可能是母乳性黄疸,必须立即以奶粉代替母乳。
4.多晒太阳
紫外线能够将胆红素转化成一种可以由新生儿尿液排出的物质,多晒太阳就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是中、重度黄疸,可以在医院中接受蓝光灯照射治疗,效果更明显。平时应该保证新生儿的房间内有充足的阳光,但是不要让阳光直射宝宝的眼睛,注意盖住眼部。早晨六点至九点间的阳光温和,是光照的最佳时间段。
.png)
5.保持清洁
新生儿出现黄疸后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破损和感染。
溶血性新生儿黄疸的致死率很高,如果母亲的血型为O型,胎儿为A型血或B型血,应该在医院中持续观察,因为一旦出现黄疸,将是致命的。
三、新生儿黄疸怎么治疗
1.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最为常见,医院中有专门的设备,将新生儿置于照射环境中保护好眼睛和会阴部,一般的轻、中度小儿黄疸经光照治疗基本可恢复。
2.换血治疗
换血疗法主要针对严重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胆红素,将已致敏的红细胞换出。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会引起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风险。
3.药物治疗
部分药物也对新生儿黄疸具有治疗作用。包括葡萄糖及碱性溶液、血浆或白蛋白、酶诱导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需视新生儿的症状酌情选择,酌量使用。另外,目前中药也被用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对于黄疸引起的尿黄、发热、烦躁、哭闹、呕吐、口渴等症状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常用的药物有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子、竹茹、陈皮等。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口服的药液味苦,很难喂服,这些都成为了药物治疗的难题。
新生儿黄疸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宝宝仅出现了巩膜和面部发黄,说明为轻度生理性黄疸,无需治疗,可自行恢复。如果宝宝的躯干和四肢都已经发黄,说明为中度黄疸,建议多喂奶,进行光照治疗。但如果宝宝的手脚都已经发黄,那么说明为重度黄疸,应该马上入院检查并治疗。在治疗的同时,也要注意日常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