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9期   作者:严贤亮
[导读]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辨证论治失眠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中医辨证论治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失眠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辨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复发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45%,两组对比差异明显;睡眠质量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辩证治疗对失眠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调节失眠,疗效稳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辨证论治;观察 ;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卧,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轻者不易入睡,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或时睡时醒,睡眠不稳;重者可整夜不眠。失眠的原因很多。思虑劳倦,内伤心脾,久病虚弱,肾阴亏耗,突受惊恐,心胆气虚,饮食不节,宿食停滞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1]。采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失眠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9年1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失眠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采用辨证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对照组患者33例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4.5±4.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6年;睡眠时间平均4.5±2.5小时,只有1~2小时14例,只有2~4小时19例;观察组患者33例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7.5±3.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4年;睡眠时间平均4.2±1.8小时,只有1~2小时15例,只有2~4小时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保持病房舒适安静,调整温湿度使患者感到舒适为宜,舒乐安定片给予口服治疗,1mg,并采用10mg谷维素给予口服治疗,每天3次,治疗1个疗程,1个疗程为3个月。
        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辩证论治
        1.2.1肝郁血虚,痰热内扰  舒肝解郁,养血安神,清热镇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小柴胡汤和解枢机,益气和中,扶正祛邪;桂枝通阳气,和血脉,合茯苓健脾宁心;生龙骨、生牡蛎镇静安神。
        1.2.2心血不足,虛热内状  养心安神,清热镇静。酸枣仁汤加减。方中重用炒枣仁养心安神为主药,加入柏子仁养心安神除烦;知母养阴清热;川芎调养肝血;茯神健脾宁心安神[2]。
        1.2.3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方中黄芪、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脾气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枣仁、远志养心血,安神定志;茯神健脾宁心安神;龙眼肉补心脾,益气血。
        1.2.4痰热内扰  清热化痰,养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温胆汤理气化痰,和胃利胆,黄连清心火,加入肉桂与黄连相配,交通心肾,代赭石镇静安神[3]。
        1.3 疗效判定  痊愈:经治疗后,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时间在6小时以上,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经治疗后,睡眠时间明显好转,时间大于3小时以上。无效:经治疗,失眠没有明显改变。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以(±s)和n(%)表示,用t和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 结果
        2.1对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对照组患者33例,治愈 10例(30.30%),有效12例(36.36%),无效11例(33.33%),总有效率66.67%;复发15例(45.45%)。观察组患者33例,治愈 19例(57.58%),有效13例(39.39%),无效1例(3.03%),总有效率96.97%;复发2例(6.06%)。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观察组复发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45%,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33例,睡眠质量治疗前(23.32±1.34)、治疗后(10.23±2.16); 对照组患者33例,睡眠质量治疗前(23.45±1.85)、治疗后(16.22±2.24)。两组比较睡眠质量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不足或频度过短、早醒,以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不寐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运化,肝失藏血,肾失藏精所致。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多因肝郁化火,食滞痰热,胃腑不和或心火亢盛所致。虚实的治则不同,不寐病证有虚实之分,有邪与无邪之别,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以安神定志为原则[4]。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热,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配合精神治疗,消除紧张焦虑,保持规律生活及精神舒畅。
        注重调整脏腑阴阳气血。由于不寐主要因脏腑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宁而不寐。所以治疗首先应从本而治,着重调治所病脏腑及其气血阴阳,以“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为总则,应用补益心脾,滋阴降火,交通心肾,疏肝养血,益气镇惊,化痰清热,和胃化滞,活血通络等治法,使气血和调,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心神守舍,则不寐可愈。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6.97%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睡眠质量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复发率6.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45%,中医辩证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总之,对失眠患者采取辨证论治,调节失眠,疗效稳定,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钱彦方, 骆斌. 失眠症辨证论治疗效观察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 25(1):51-54.
        [2]刘禄, 赵仙文. 辨证论治治疗失眠8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3(4):34-35.
        [3]康守山. 辨证论治治疗失眠26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 13(6):38-39.
        [4]陈乐君, 顼宝玉, 卡佳,等. 原发性失眠症辨证治疗随机对照盲法设计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82-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