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9期   作者:徐瑜玲
[导读] 目的 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情况进行分析。
        摘要:目的 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以2018年5月-2019年12月50例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其均接受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经治疗1周后,其SIt、BU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3周、4周时的SIt、BU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逐渐接近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2周、3周、4周时的FL阳性检出例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其眼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的改变。
        关键词: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眼表改变;治疗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患者受到细菌感染所出现的眼部急性结膜炎症,疾病发生率较高,患者疾病发生后,可出现轻度异物感、发烧感、结膜充血、黏液浓度分泌物大量分泌等症状[1],为患者实施抗细菌药物局部治疗后,虽然可减轻其炎症反应,对其结膜感染的症状控制,但是患者可同时出现眼部易疲劳、干涩不适、异物感等眼表病变。本研究主要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2018年5月-2019年12月50例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为本研究对象,其均接受抗生素滴眼液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眼表改变情况进行分析。50例患者中,年龄15岁-69岁,均值(32.12±3.69)岁,男24例,女26例。纳入标准:a:确诊存在急性细菌性结膜炎;b:病程0d-7d;c:存在脓性分泌物增多、眼红、异物感、眼痒等症状;d:患病前无眼部异物感、酸胀不适、干涩等表现。排除标准:a:存在黏性水性分泌物;b:大量乳头、结膜滤泡增生;c:耳前淋巴结存在明显压痛;d:难以积极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氧氟沙星滴眼液(3g/L)治疗,每5min进行1次滴眼,连续实施5次治疗后,更改为每1h进行1次滴眼,患者睡前在结膜囊内对红霉素眼膏涂抹。在患者结膜囊脓性分泌物消失1周后,停止使用抗生素滴眼液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4周的FL(角膜荧光素染色)、BUT(泪膜破裂时间,正常值为25.0s)、SI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正常值为12.5mm)检查结果作观察分析。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经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经治疗1周后,其SIt、BU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3周、4周时的SIt、BU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逐渐接近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2周、3周、4周时的FL阳性检出例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如表1:

       
        3讨论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眼表疾病的一种,即红眼病,临床主要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其疾病症状以及炎症反应会明显的减轻,但是在炎症过程中以及治愈后,患者会出现一段时间眼部异物感、易疲劳、干涩不适等症状[2],因此,本研究进行了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治疗前后眼表变化的研究,从而更好认识疾病。
        本研究中,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经治疗1周后,其SIt、BU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2周、3周、4周时的SIt、BUT水平高于治疗前,且逐渐接近正常值;患者治疗2周、3周、4周时的FL阳性检出例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表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治疗后,虽然部分时间会出现眼部干涩等症状,但是在治疗4周后,相关症状基本可恢复正常。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疾病发生后,其杯装细胞、结膜副泪腺会出现功能受损的情况,导致泪液的分泌量减少,之后实施抗生素治疗,会使得其杯装细胞、结膜副泪腺损伤进一步的加重,降低其分泌功能,在患者炎症消失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则其功能损伤的情况会逐渐恢复[3]。
        导致患者出现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相关细菌以及疾病产生的毒素、患者免疫反应等,均会间接或直接损伤杯装细胞、结膜副泪腺,或导致泪膜成分发生改变,减少黏蛋白以及基础泪液的分泌量,降低患者泪膜的稳定性,使得患者眼表改变,表现出眼部异物感、酸胀不适、干涩等症状,随着患者杯装细胞、结膜副泪腺功能的恢复以及炎症的消退,其眼表微环境也会逐渐恢复稳定,使得眼表相关病变消失。以上反应也会导致角膜上皮细胞出现损害,影响角膜上皮细胞的更新以及代谢,从而出现FL阳性的情况。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实施治疗抗生素滴眼液治疗的过程中,若频繁使用药物,则会受到反馈机制的影响,对泪液分泌的相关泪腺功能造成抑制,其功能主要为眼睑功能、眼表功能、泪腺功能以及相应的运动、感觉神经功能等[4]。因此,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治疗中,应在病情控制的基础上,逐渐减少抗生素滴眼液的使用量和频率,从而更好促进患者泪腺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患者治疗前后,其眼表功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临床为患者治疗,应合理控制药物使用的剂量和频率,尽量改善患者的眼表功能。
       
       
        参考文献
        [1]何丽琴,邹晶,邵毅等.春季角结膜炎活动期眼表和泪液蛋白的临床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5,35(12):1137-1140,1144.
        [2]沈歆雪.非甾体类抗炎药在非感染性眼表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及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9):1327-1329.
        [3]姚娟,李冰,郑晓汾等.不同类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眼表组织中白细胞介素-4、5和13的表达[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5,33(10):924-929.
        [4]吴晓蓉,邹晶,邵毅等.睑板下注射曲安奈德改善活动期春季角结膜炎患者眼表症状的临床研究[J].眼科新进展,2016,36(1):26-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