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模式的运用现状及进展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9期   作者:付璐
[导读] 本文针对于治疗方式以及护理方式进行一一的讲述。
        摘要 脑血管病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的新型治疗方式,其可以通过减少对患者的损伤来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同时,配合有效的护理模式可以进一步的提升治疗的效果,保证介入治疗的顺利进行,而护理模式种类较多,所以本文针对于治疗方式以及护理方式进行一一的讲述。
        关键词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护理;运用现状

        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其包含脑动脉炎、闭塞、血栓形成、脑动静脉瘘、脑动脉瘤等,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以及发病率,由于病情伤及到患者的脑部血管,所以病情发展急,发展快,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且还易诱发较多的并发症,例如: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尿路感染等。目前临床上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减少患者的损伤程度,一般通过介入治疗的方式进行病情的改善,再联合护理干预,从而保证治疗的效果,希望本文的如下内容能够给临床上的诊疗提供理论上的基础借鉴。
1、介入治疗
1.1脑血管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随着近几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更多的治疗方式被应用于临床上,并且取得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其中就包括介入治疗。该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适用于治疗脑血管动脉瘤疾病。此外,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较多的形象材料被推广起来,包括:水膨胀弹簧圈、三维弹簧圈、弹簧圈固位技术、生物涂层弹簧圈等,之后辅以颅内专用支架、封堵球囊等材料,可以明显的提高治疗的效果,但是也有研究报道,由于国内未加强介入治疗后的随访工作,加上介入材料的发展缓慢,从而导致介入治疗后的长期时间内,仍有不良情况出现。
1.2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
        在进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并于术前进行常规的禁食禁饮处理,在术前半个小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苯巴比妥和阿托品肌肉注射,待全部的操作流程完毕后,则需要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的过程中,首先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处理,之后完成股动脉创次,且放入8F血管鞘,并进行造影处理,再将导丝向狭窄部位靠近,且经微导丝穿过狭窄处,并在动脉远端固定导丝头端,将保护装置送至狭窄处,并撤退微导丝,且选择合适的球囊防于狭窄部位,且通过压力泵打入造影剂,待得到满意的处理结果后,需要对患者实施减压处理,并且将球囊撤出,选取合适的支架置于狭窄处。术毕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护,以便及时的发现异常的情况。
1.3治疗措施:
        在临床上,针对于患有交通动脉瘤疾病的患者而言,首先需要进行全身麻醉处理,之后置入导管,注入肝素化,并且实施加压滴注处理,其中,微导管选择在患者动脉瘤体外1/3处,且连接导引管尾端的Y型。之后选取肝素2000U对患者进行治疗,并使用血管缝合器进行术后的缝合工作。
2、护理方式
2.1舒适护理:
        舒适护理是分别从多个方面对患者的身心进行护理帮助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主要注重于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舒适性,并且主要从心理疏导、社会需求、临床需求以及病房的居住情况上进行护理,并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患者实施舒适化护理帮助,以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等,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

在张娜, 臧巧利, 田洪,等人[1]的研究过程中,指出舒适化护理相比常规护理更加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2循证护理:
        循证护理主要以查阅相关的文献,并且结合临床上的实际护理经验为主,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符合患者病情的护理方案,在该护理模式下,护理流程保证了有据可依,有据可循的原则,保证了护理的有效性,同时,在该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能够不断的提高,从而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使得整个护理流程不断的循环化,最终达到最佳的状态,在董莹莹[2]的研究结果中,实施循证护理相比实施常规护理更加能够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病情,提高围术期的护理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3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的主体是患者,并在患者入院后,根据每天患者的临床需求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而干预的方式包括:心理疏导、饮食指导、药物指导、运动指导、健康教育等内容,涉及的护理范围较为广泛,此外,在该护理模式下,可以详细的记录治疗的方式以及护理的流程,做到及时的完善护理流程,保证护理的质量,并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及护理人员的积极护理主动性,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专业素质和经验,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水平,在张艳娣, 谢玉, 朱俐俐,等人[3]的研究结果中,临床护理路径改善了患者的病情,稳定了患者的生命体征,保证了护理的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4个性化护理:
        个性化护理模式就是以患者的个人情况以及病情为基础,了解每位患者的不同临床所需以及存在的护理问题,并制定符合每位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方案,之后从护理的能力以及患者的兴趣爱好上,不断的进行干预,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依赖感,改善患者的情绪,从致病因素和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性格特征上,对患者实施临床帮助,以便更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2.5健康信仰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健康教育,从而在基础上,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方式以及护理方式的认知程度,使患者的依从性提高,使护理人员能够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实施护理计划,同时,由于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影响较大,使患者易出现负面的情绪,所以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疏导十分必要,尤其是对于一些依从性差,负面情绪较大的患者而言,更应该加强健康教育的时间和次数,将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以一对一的方式不断的强化患者的认知,使患者能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及积极配合的意识,最终保证护理和治疗流程的顺利进行,保证临床的治疗效果。
3、结论
        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及时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干预是必要的,治疗是为了改善患者的病情,而护理是为了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以及保证治疗的效果,所以对于大部分的患者而言,如果出现抵触的情况,或者是存在较多的护理问题,则需要及时的进行护理干预,以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保证治疗的效果,此外,护理人员自身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技能和素质,以保证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张娜, 臧巧利, 田洪,等. 应用舒适护理对预防脑血管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 中医学报, 2013, 28(B08):372-37
[2]董莹莹. 循证护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 2015(24):390.
[3]张艳娣, 谢玉, 朱俐俐,等.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29):111-1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