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对心内科疾病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4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9期   作者:李霞
[导读]
        摘要: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采取风险管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风险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功能康复效果等预后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本文主要总结并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情况及主要原因,探讨有效规避护理风险发生的措施,以期提高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医疗安全水平。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2 月 本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64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 17例,女15 例;年龄54~78 岁,平均(61.29±7.92)岁;心功能分级:Ⅳ 级5 例,Ⅲ 级 10 例,Ⅱ 级 17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53~77 岁,平均(61.19±7.57);心功能分级:Ⅳ 级 6 例,Ⅲ 级 11例,Ⅱ级15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收集整理纳入患者各项资料,按照医院制定的护理风险评价标准筛选出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患者并病案资料。详细登记护理风险事件的类别、分析护理风险事件的责任主体、次要责任。按照护理风险发生的主体判断护理风险的主要原因
(1)患者风险分析:临床绝大多数患者对自身病情相关知识了解不多,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误解,在理解执行医嘱护嘱方面较易出现偏差,加上心内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患者年龄大,在住院治疗过程中较易应疾病本身而发生护理风险如突发不良心血管事件、出现偏瘫或者失语或者其它病情变化增加护理过程中的沟通难度,增加护理风险的几率。
(2)药物风险:心内科患者患者自主用药现象较为普遍,住院治疗和由于其缺乏药物病理毒理药效学方面的知识,加上之前自主用药养成的随意用药思想,使得其对药物方案的依从性差,出现随意更换药物品种规格、错服漏服等现象是有发生,加上护理人员若自身对药物缺乏专业知识,对药物不良反应毒副反应的认知不足,给药后尤其是注射给药后不进行规范性观察而出现不良反应或毒副反应,增加患者护理风险率。部分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给药时为严格履行三查七对制度,导致用错药、剂量错误、不合格药品错用甚至患者和所调配的药物不相符的情况发生,不但不能治病,甚至可能致病。药物方面的风险是最易出现医患纠纷的类型。
(3)护理记录文书风险:护理文书是为患者提供可追踪、可查询的护理过程及结果的一种记录,其基本原则是真是真实、及时、准确。是出现护患纠纷后还原护理过程及质量的基础,是涉及法理方面纠纷仲裁处理最为重要的法律依据。心内科患者病情变化快,随时可能突然死亡,若护理文书出现风险事件,增加后续医患护患间的纠纷。

护理文书风险容易出现的地方在于体温、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记录缺项,大小便、出入量、生命体征实时监测图表描绘不清楚不规范,其次为在处理医嘱单时出现未按照规定事件、频次、内容等处理医嘱,或者处理后不签名等,护理记录单较易出现记录不及时、常理判断未不真实、记录不规范、关键病情及指标缺失等风险。护理文书常见的风险因素还有书写潦草、难以辨认、不签名等。
(4)仪器设备风险:护士对仪器设备运行原理不熟悉、状态不检查,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理,或者执行仪器设备操作时对患者造成伤害,较常出现的问题有:测量血压时袖带过紧或过松,监测氧患者指端探头未定时更换手指,仪器设备未按规范使用造成所检测的项目无数据,不能反应患者病情,当患者病情出现异常变化不能及时报警而发生患者风险事件。
(5)环境设施风险:病房环境湿滑而导致患者跌倒,床旁护栏未及时启用导致或者坠床,热水瓶或者饮水机位置不当,导致或者烫伤,环境未及时清洁消毒导致患者感染率增加等;(6)护理人员风险:临床护士对所负责的患者的护理操作规范不熟悉,实施护理操作时容易对患者产生损伤,如注射时一次成功率低需多次穿刺,伤口换药时动作生疏触碰到伤口而产生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患者护士在排班及工作量安排方面导致患者过高强度及时间工作,或者带病工作、疲劳工作等导致其操作时精细度降低增加对患者产生伤害的风险。
1.3观察指标
         收集整理纳入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例数、发生率、事件类别及原因。
2结果
2.1护理风险事件原因分析
         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原因以护理人员原因为主,其次为环境原因和护理记录原因。分别为:患者风险4例、药物风险18例、仪器设备风险15例、环境设施风险16例、护理记录文书风险25例、护理人员风险14例。
3讨论
         护理作为心血管疾病患者住院治疗的重要医疗内容之一,在患者的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护理的核心目标为安全,安全不仅仅指患者生命安全、还包括患者心理的安全。护理风险事件不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也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使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信任度降低,严重者甚至因为护理风险事件而产生心理性疾病。本文结果显示,我院心内科护理分概念事件率仍然较高,护理风险类型以护理文书错漏缺失、用药差错、监测指标错漏、压疮、跌倒、护理操作时伤害为主。分析护理风险事件原因以护理记录文书风险、药物风险、仪器设备风险、环境设施风险、护理人员风险为主。笔者总结心内科护理风险防范应注意事项如下:(1)医院应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考核,增强护士对护理风险相关法律意识,尤其是规范护理记录文书的写法,做到可追踪,既是对护士自身的保护,也是客观评价患者病情、总结、提升治疗护理水平的基础。(2)护士对心内科相关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高低与面临患者病情变化时的处理水平密切相关,同时对解答患者相关问题、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方面更为专业,提高患者的信任度及护理配合,降低呼唤之间矛盾,提高护理依从性,降低护理风险;(3)随着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各项护理操作单元均有明确的操作规范,加强护士规范培训,确保护士巡视病房、记录文书、查对自读等的执行水平,降低护理风险;(4)加强对护士学习能力培养,养成护理书写完毕再次检查的习惯;(5)按照规范执行药品、设备设施的规范化管理,认真核对各项标识,确保正确管理药品、敷料、设备色还是等;(6)保持环境干燥、清洁、通风,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安全标识,有风险物品妥善放置管理。
参考文献
[1]徐红兰.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9,40(07):1637-1638.
[2]刘晓娜,苗灵月.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12):9.
[3]徐银美.护患沟通对呼吸内科护理满意度及风险事件的影响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8):97-98.
[4]王淑娟,刘美凤.研究心内科护理管理过程中不安全要素和相关的预防手段[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49):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