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全面系统性护理的效果,分析该护理方法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全面系统性护理。对比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在护理后,研究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全面系统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以及时间,提高治疗效果,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关键词】全面系统性护理;老年突发心绞痛;护理效果
心绞痛是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患者在心肌缺血、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受惊、受寒后皆可诱发心绞痛。患者发病时表现出胸闷、压榨性疼痛、窒息性疼痛等症状,老年人是心绞痛的高发人群,心绞痛不但对其生活质量造成影响,还对其精神层面造成创伤[1]。心绞痛虽然不直接构成生命危险,但控制不良、反复发作会带来猝死风险。常规护理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较为常见,但患者年龄较大,对疾病认知不足,依从性差同时又存在精神层面创伤,该护理方式难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观察全面系统性护理的效果,分析该护理方法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的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78例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龄46至78岁,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45至7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全面系统性护理。
1.2.1 制定护理方案
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心理状态存在个体差异,护理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以确保护理的全面系统性。患者入院后先对其病情进行定量评分,根据病情危急程度采取分层急救护理,对其心理进行评估。
1.2.2 心理护理
患者心绞痛反复发作,这对其精神造成巨大打击,为此大部分病人存在负面心理。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发泄内心情绪,疏导其负面心理。与患者多沟通,同时让家属协助医护人员,为其加油打气,建立自信心。
1.2.3 健康宣教
大部分患者对心绞痛认知不足,缺乏自护能力。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受教育水平进行差异性的健康宣教。
以视频、图片、手册的形式普及疾病知识、预防措施,注意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来表达,以便病人理解。
1.2.4 生活护理
部分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存在不健康的生活,落实生活护理,对患者的饮食、作息方式、体能运动等方面加以干预。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须注意的是,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难以进行监督,家属应当起到监督作用。
1.3评价指标
本次研究需记录两组的心绞痛发作情况,随访1年。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持续时间评价心绞痛发作情况,发作次数越少,发作持续时间越短表示患者对病情控制更好。
1.4 统计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组间心绞痛发作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1.31±0.33),对照组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3.16±0.41),t=21.952,P=0.001。研究组心绞痛持续时间(3.61±1.64)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5.23±1.98),t=3.935,P=0.768。研究组治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老年人血管弹性减弱,血液粘稠度增加,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症状,心绞痛发病突然,疼痛剧烈,对患者生理、心理都带来不适。在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2]。
常规护理在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中较为常见,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中。但患者年龄较大,对疾病认知不足,依从性不高,在被动接受医护人员的护理过程中,难以理解护理的重要性。因此该护理模式效果有限。实施全面系统性护理,该护理措施着重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从多方面入手提高患者对护理的重视,对疾病的重视,让病人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
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实施全面系统性护理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以及心绞痛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全面系统性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总而言之,采取全面系统性护理,能够显著改善老年突发心绞痛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以及时间,提高治疗效果,该护理方法具有一定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颖. 系统性护理干预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16(9):214-215.
[2]赵桃燕. 系统性护理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饮食保健, 2018,5(02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