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8例,患者主要来自肛肠科、产科、妇科、消化内科、泌尿外科,据调查分析均符合入组标准。按照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标识,对比两种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下的护理风险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未出现风险事件,风险发生率为0;对照组出现1例用药错误,1例压疮,2例感染,风险事件发生率(11.76%),对照组风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观察组无菌物品管理评分(95.21±2.21)分,物品准备(97.67±1.52)分,无菌操作(96.23±2.19)分,护理文书(97.36±1.68)分;对照组无菌物品管理、物品准备、无菌操作及护理文书等护理质量分别为(89.26±3.64)分、(90.46±2.19)分、(91.86±2.63)分、(88.94±2.08)分,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数据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护理标识应用于手术室风险管理中可有效提升护理安全性,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护理标识;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价值
引言:手术室是进行手术的重要场所,在围手术期内,护理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并严格按照相关护理操作规范化标准开展护理工作,但在护理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使得护理安全性较低[1]。据实际调查情况来看,手术患者的常见风险事件主要为用药错误、压疮、感染等,较大程度的影响了患者的护理安全性。在防范风险的措施中护理标识比较具有代表性,同时具有使用便捷的特点[2]。本次实验中详细分析了将护理标识应用于手术室风险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中组内共选取了68例患者,均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据CT、X线、MRI检查结果来看,患者主要存在肛肠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且均符合诊断标准,同时患者无精神类病史、肝肾功能不全等情况,可无障碍交流,符合入组标准。入组后按照护理管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配为了使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和使用护理标识的观察组,每组34例患者。对照组男性、女性患者比例为18∶16,年龄在28~77岁之间,平均年龄(57.26±2.11)岁;观察组共有23例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69岁,平均年龄(61.25±2.0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需采用常规护理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开展工作,并采用腕带作为标识工具,便捷且详细的记录患者基本信息[3]。
观察组需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标识。(1)身份标识:当前时代背景下我院患者数量较多,且因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的不同,其病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实施护理标识时,首先应进行身份标识,主要包括其基本资料,如所属科室、年龄、姓名、手术方法等[4]。此外,还应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患者年龄或是否处于妊娠期,如对于妊娠期孕妇使用粉色,普通患者为蓝色等。(2)管路标识:为降低风险发生率,多数患者在术后其体内会被留置各种管道,如引流管、导尿管、胃管等,若未对各种管路进行精确标识,将会影响后续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极有可能会出现护理差错。同时在对每一管路进行标识后还应张贴该管路放置时间,便于护理人员及时更换或取出管路[5]。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尤其是引流管中液体的性状、量等。(3)警示标识: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样化的药物,如抗生素、麻醉药物、肾上腺素等,且多种药物的基本包装几乎无较大差别,而手术时需要争分夺秒,因此可能会存在用药错误风险隐患,为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应尽可能的为药物也做好警示标识,避免药物混淆而导致风险出现。(4)环境标识:在手术室及其相关区域内,有着较多的功能分区,如清洁区、污染区等,护理管理部门应在每一不同区域的入口处设置环境标识,提醒来人前方所要到达哪一区域,以便于护理人员提前做好防护准备[6]。此外,卫生间、储物间等区域也需设立相关标识。
1.3 观察指标
将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无菌物品管理、物品准备、无菌操作、护理文书等护理质量评分为准。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作为本次实验的统计学处理工具,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指标分别表示为(%)、(分),结果使用t值检验,若数据间存在统计学意义可表示为(P<0.05)。
2.结果
2.1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未出现风险事件,风险发生率为0;对照组出现1例用药错误,1例压疮,2例感染,风险事件发生率(11.76%),对照组风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无菌物品管理、物品准备、无菌操作、护理文书等方面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数据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当前时代背景下各种疾病发生率较高,手术应用频率较高,同时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因护理人员、患者自身、仪器设备等因素影响,使得风险发生率较高。将护理标识应用于手术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效果较好,能够通过不同的颜色帮助护理人员区分患者、不同区域、不同管路,进而使得护理管理更加精细化,有助于提升护理安全性[7]。本次对照实验中选取了68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据实验结果来看,使用护理标识的观察组,其风险事件发生率及护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使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数据间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护理标识在手术室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极高,适宜在临床上极大推广力度。
参考文献:
[1]吴霞.护理标识卡对于减少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不良事件的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24):157.
[2]严雪梅,肖志强.护理标识在老年骨折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6):37-38.
[3]郭志娟.瑞芬太尼配合麻醉的手术室患者中应用护理标识的护理效果分析[J].药品评价,2019,16(17):65-66.
[4]李敦穹.护理标识在体检护理管理中价值分析——评《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J].电子显微学报,2019,38(03):321-322.
[5]瞿芳,徐小峰.警示标识管理用于减少消化内科患者发生不良风险事件的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4):165+175.
[6]刘树平.口腔器械标识管理在配合口腔科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9,33(11):1990-1992.
[7]李波.观察护理标识在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58):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