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后(PCI)ST段回复不良的危险因素,为AMI分层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100例我院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回复情况分为完全回复组和回复不全组,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T回复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00例PCI治疗的AMI患者中21例(21..00%)ST段回复不良,79例(79.00%)ST段完全回复。单因素分析表明A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复不良与年龄≥70岁、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未应用、缺血时间长和左前降支病变有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及冠脉旁路移植术史无关(P>0.05)。logistic回归方程表明年龄≥70岁、未应用血小板蛋白拮抗剂和缺血时间长是A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采用体表心电图ST段回复判断心肌再灌住,操作简单,可用来指导临床工作,备具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心肌的再灌住。术前做好沟通,预测手术风险;术中避免加重心肌细胞的再灌住损伤,及早应用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术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注意围手术期管理。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ST段回复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PCI重新开启犯罪血管,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1]。研究发现AMI患者PCI术后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2]。但是目前采用的评价心肌再灌住的检查较为繁琐或部分检查有创且费用较高[3]。心电图ST段回复是评价AMI患者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简单且有效的方法,ST段回复亦可评价微循环障碍的程度及患者的预后[4]。因此对AMI患者PCI术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早进行干预可降低PCI术后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选取100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A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复不良的危险因素,为AMI分层和预后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100例我院行PCI治疗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ST回复情况分为完全回复组和回复不全组。其中男76例,女24例,年龄59-72岁,平均年龄为(63.54±3.89)岁;伴有高血压52例,糖尿病36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6例。
纳入标准:(1)年龄80周岁以下 ;(2)符合AMI患者PCI的治疗标准。
排除标准:(1)伴有左主干和桥血管病变者;(2)心电图资料不全者;(3)伴有室性心律失常;(4)伴有先天性心脏病。
1.2 研究方法
对我院行行PCI治疗的AMI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心电图ST段测定。由一名专业医师采用标准尺和放大镜等进行测量。ST段J点后80ms进行测定,以PR段为基线;ST段回复率=(术前ST抬高总和-术后ST段抬高总和)/术前术前ST抬高总和。ST段回复不全是ST段回复率<50%。
1.2 观察指标
选择影响AMI术后ST段回复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术前应用血小板蛋白拮抗剂和缺血时间等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ST回复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完成采集处理,对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段回复不良危险因素,OR为危险因素评价指标,OR>1说明为高危因素,OR<1为保护因素。
2.结果
2.1 ST段回复情况
100例PCI治疗AMI患者中21例(21..00%)ST段回复不良,79例(79.00%)ST段完全回复。
2.2 ST段回复不良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表明A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复不良与年龄≥70岁、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应用、缺血时间和左前降支病变有关(P<0.05),而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吸烟、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冠脉旁路移植术史无关(P>0.05)。
.png)
2.3 ST段回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表明年龄≥70岁、未应用血小板蛋白拮抗剂和缺血时间长是A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png)
3.讨论
AMI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起病急,进展迅速;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死亡率较高[5]。近年来AMI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表明对AMI患者进行PCI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明显降低AMI患者的病死率和心肌梗死再发生率[6]。如果心肌梗死区域的心肌缺血不能及时纠正,心肌的收缩功能丧失,预后不佳。PCI治疗能够恢复血管的血流,心肌再灌注亦是PCI治疗的关键,但近16%的患者未实现真正的灌注,心肌循环部分畅通,因此需要重视对心肌再灌住的评估[7]。AMI患者PCI术后再灌住不良可能与微血管痉挛、栓塞和结构破坏有关。
体表心电图ST段回复既能反映心外膜的血流,也能反映心肌组织的再灌注情况,AMI患者中ST段回降≥50%作为判断心肌再灌注的指标[8]。本研究发现年龄≥70岁、未应用血小板蛋白拮抗剂和缺血时间长是AMI患者PCI术后ST段回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衰老与动脉硬化及微循环障碍等有关,因此年龄是ST段回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9]。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阻断血小板凝集,是有效的血小板抑制剂;未使用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ST段回复不良的发生率高。缺血时间长的患者ST段回复不良发生率较高;因为缺血时间长,心肌坏死范围较大、微循环障碍和组织损伤较重,导致左心室重构,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大。
本研究采用体表心电图ST段回复判断心肌再灌住,操作简单,可用来指导临床工作,备具以上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该采取积极地干预措施,提高心肌的再灌住。术前做好沟通,预测手术风险;术中避免加重心肌细胞的再灌住损伤,及早采用血小板糖蛋白拮抗剂。术后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注意围手术期管理。
参考文献
[1]刘翠华.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17):2150-2153.
[2]夏林虎, 史文清, 江荣炎,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碎裂QRS波的多因素分析[J]. 安徽医学, 2019, 40(1):72-74.
[3]魏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8, 27(6):23-27.
[4]付蕾, 何浪, 钟诚,等. 碎裂QRS波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关系[J].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 18(2):108-110.
[5]杨悠, 冯健, 于华,等.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fQRS与PCI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相关性[J]. 医学研究杂志, 2016,45(02):93-96.
[6]王丹丹, 李秀, 王蔓蔓,等. 瑞舒伐他汀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J]. 天津医药, 2017, 45(3):314-317.
[7]康云鹏, 刘文娴, 郭雯,等. 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不良事件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20(07):41-44.
[8]郭儒雅, 武阳丰, 赵威,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对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4(2):128-132.
[9]陆娟, 谭兴普, 冯砚瑜,等. 心电图avR导联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J]. 海南医学, 2016, 27(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