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李琴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李琴
[导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运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情趣、理趣和自然美、人文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形、情、境、趣”直观形象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

李琴    湖北省应城市实验初级中学  432400
【摘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我运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情趣、理趣和自然美、人文美。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化的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形、情、境、趣”直观形象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创设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  信息技术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01-01

        一、巧用课件,激发写作欲望。
        当前,信息技术以其独有的渗透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模式。我尝试着在作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信息技术这根充满威力的魔棒,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供写作素材,拓宽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形式,提高讲评效果,使作文课兴趣化、真实化、社会化、个性化、合作化。让学生扬起智慧的风帆,展示美好的内心,在创作的海洋中尽情驰骋。在今年的课内比较学中我尝试上了一节作文课《多样化思维写作训练》,整节课分 “句的训练、段的训练、篇的训练” 三个步骤进行。在句的训练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写一句关于“月亮的断想”的句子,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月亮的画面和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了学习氛围,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在段的训练中我让学生以当代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诗为范本,以“假如生命是”写一段话,为了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写,我用多媒体出示了范例,学生有了很大的写作欲望。在篇的训练中我以冰心的《谈生命》为范本进行引导。我运用多媒体展现了“生命像一江春水、生命像一棵小树”的画面,并配上了优美的而音乐,学生爱上写作了。写得好的同学直接用投影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价作文的优缺点,提高讲评效果。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平时不爱写作的同学都积极参与,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妙运用电教手段,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讲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也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如果能适当地运用音响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视觉、听觉同时受到形象、生动、具体的感观材料的刺激,这样学生不仅很快理解教材的含义,而且能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首先播放了一组罗布泊昔日牛羊遍地,河水清澈的画面,然后播放了一组黄沙满地,树木枯死的画面。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于是我运用flash 播放了罗布泊逐渐消逝的过程,学生看到被画面感染了,为美丽的罗布泊消逝而痛惜不已,调动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所以,我真切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中应用电脑辅助教学手段,增强视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引起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巧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而信息技术却是利用计算机传递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声形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利用多媒体能创设情景的特点,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我在讲授《岳阳楼记》一文时,先展现洞庭湖这一特定的情景,把学生带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通过学生的看、听、想,加上我恰到好处的讲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为什么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时便发出了“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感慨,当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时,作者又抒发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怀,对理解后面作者的抒怀难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像“浮光跃金,静影沉碧”等语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复播放录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我的讲解和点拨来突破。又如在学习《愚公移山》中,我又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你怎样看愚公”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同学们便能明确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未必可取,但他认定目标、坚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时代都不能丢弃的。最后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断,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那神情坚毅的特写画面时,学生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画龙点睛为讨论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既不失对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现代气息。
        四、巧用音频、视频,提高教学效率。
        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难解之缘,优美的音乐流入语文课堂,在营造了美的意境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求乐学”的氛围;使学生阅读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骤然提高,教学效果也自然明显提高。借助信息技术中音频、视频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信息技术产生了神秘感,同时也对语文充满了兴趣。
        如上诗经《蒹葭》时,播放《在水一方》的歌曲,让学生在歌曲中理解诗的含义,感受诗中的意境美。在上九年级下册戏剧单元时,我带领学生看戏剧《威尼斯商人》,《变脸》,让学生真切感受戏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体会其生动的画面感,注意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学生看完视频后。夏洛克的贪婪、阴险、偏执、冷酷、凶残的高利贷者形象,水上漂的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性格特点都深深的印刻在学生心中。学习名著导读时,带领学生看《简爱》、《格列夫游记》。让学生对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让他们再读原著,加深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术在初中语文学科广泛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情感、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增加阅读量。信息技术以其它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正逐步走进课堂,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显示出语文教育改革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1]汪佐莲.浅析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0,(27):43-44.
[2]曾爱清.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J].数码设计(下),2019,(10):1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