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刘玉金
[导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2018年国务院已将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文件并付诸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是第一位的。人才从哪里来呢?怎样尽快多的培养适应农村建设发展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职业院校应担当怎样的角色?本文拟从乡村劳动力人员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状况及人才需求状况出发,阐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职业院校如何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教学模式,以

刘玉金     鲁南技师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2018年国务院已将乡村振兴战略形成了文件并付诸实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是第一位的。人才从哪里来呢?怎样尽快多的培养适应农村建设发展的现代化科技人才?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上,职业院校应担当怎样的角色?本文拟从乡村劳动力人员知识能力结构的基本状况及人才需求状况出发,阐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职业院校如何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调整专业设置、改变教学模式,以培养掌握现代化科技技术的新兴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技能人才,人才培养,职业院校,融合对接,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066-02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重要决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靠人才,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上分析来看,人才是第一位的,而具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发展之策。
        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职业院校具有突出的优势,也是各级职业院校应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职业院校如何改变教学模式,以培养更多服务于乡村振兴发展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院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做的重要大事。
        探索职业院校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适应于乡村、立足于农村、能起带头引领作用的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劳动力基本状况
        经过多年的城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的转移,在目前的乡村劳动力群体中,真正以农业及其相关农业经济为主的乡村人员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以半工半农为主,即农忙的时候就返乡务农,农活结束了就进城务工。从调查的数值来看,一个村庄在农闲的时候,大约近2/3劳动力人员外出务工,有的村庄甚至超过半数以上,而留守在农村从事农活的人员多以老年人为主。从土地的耕种上来看,多以分散的或者以流转的形态,集中度不高,长期规划性欠缺,农业经济效率和效益比较低。
        从农村劳动力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上分析来看,表现出的是参差不齐、能力不足、人才匮乏。一是学历普遍比较低,以初中毕业的为主,高中或职校毕业的寥寥无几,有的甚至是文盲;二是能力上的不足,专业技术比较薄弱,除了一般的种养殖外,其它的诸如各类现代化高科技农业技术非常贫乏;三是思想上陈旧固化、见识短、不懂市场运营,缺乏大胆创新的思想,也缺乏对市场的全面了解,有点得过且过靠天吃饭混日子的老思想;四是管理方面上的欠缺,村干部队伍普遍大多年龄偏大,现代化知识懂得较少,管理水平有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有些村干部甚至充其量担当了一个“传递员”的角色,上级怎么要求就怎么做,固守成规,工作简单、我行我素,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头引领作用;五是缺乏目标管理,没有长远的规划设计。虽然现在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比较高了,但还是比较分散,“一窝蜂”“一哄而上”的生产方式时有发生,也经常出现“堰塞湖”和“踩踏”现象。
        综合分析来说,农村生产经营结构单一、劳动力少、知识技能水平低,与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发展步调不够协调。农村要发展,乡村要振兴,最需要的是具有管理能力、懂市场经营和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现代化技能人才。目前,各地乡村这些类型人才缺口都非常大,人才瓶颈制约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突出障碍。
        二、乡村人才培养如何与职业院校对接
        乡村人员的培养离不开职业院校,据统计,2018年,我国有职业院校1.17万所,年招生928.24万人,高职高专院校1418所,770个专业,年招生368.83万人,在这些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了70%以上,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职业教育应担当重要历史角色。从职业院校对接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上分析,职业院校应把着力点放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能在农村就业的乡村振兴人才
        从目前职业学校招生来源来看,55%的高职学生和85%的中职学生来自农村,这些学生的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但从就业方向来看,这些毕业生70%以上在市县就业,主要进入各县市的企事业单位,就业岗位设计各行各业,能够返回农村就业的非常少。尤其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进入城镇,这就导致了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尤其是人才的流出,非常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发展。
        农村的学生,对农村熟悉,更具有乡土情怀。以农村的生源为基础,培养针对乡村振兴急需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因地制宜地去培养,成本低、进入角色快,可以避免引进人才存在的不适应、不安心等弊端。因此职业教育要在培养方向上开辟出一条专门针对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路子,在培养环节上与农村农业经济紧密衔接,培养靠得住、用得顺手的本土人才。
        (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农村劳动力文化层次水平各不相同,差别很大,有的年龄大,有的年龄小,有的层次高学历高,有的学历知识水平低甚至于文盲。职业教育应顺应新时代的需求,根据农村劳动力人才培养的对象不同、工作的岗位性质不同灵活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


实行长短中期结合、实地培训与网络教育和全日制教育融合存在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在校主动对接“三农”,专业设置要与乡村产业同步规划,专业面向要有“农”指向,师资建设要有“农”教师,教学配置要有“农”课程,实习实践要有“农”平台。课程内容围绕乡村产业需求共同开发,更好地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养乡村需求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三)调整专业设置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构建多元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的绿色生态性、集聚性、链条的闭合性和延展性彼此相连、相辅相成。因此,职业院校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农业产业为导向,与职业院校专业融合对接,以乡村产业的需求为依据,进行对应专业设置和建设。农业机械、信息技术、农业科技技术、新农村管理与服务、农业生态等专业都是乡村急需的专业,都应作为重点建设专业。并且从专业建设出发,深度进行师资队伍的打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实训基地的创建、技术创新、农业企业的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通过人才的锻造培养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配合,全面激活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农村电商等诸多业态大发光彩。
        三、人才的培养策略与模式的转变
        乡村实用人才主要有5大类,即生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社会服务型人才,每一大类又可细分为若干小项。这就意味着要根据不同的类型人才和不同的岗位形式,灵活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培养模式。
        (一)接地气模式
        也即田间地头模式,或称手把手模式。这种模式是最实用的一种。譬如在乡村种养殖业中,根据时令和具体需求情况,派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或是岗位一线进行实地针对性的指导。这种模式接地气,效果好,效率高,见效快,但是技术员会很劳累,用人也多,因为乡村人多地广,到处跑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讲解了后,乡村人员务必记得牢固和扎实,在遇到情况会还需要老师现身指导,很费劲。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这种方式可以用,但必须限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问题。
        (二)网络教育模式
        即在线模式,两头不见面,能够讲得清。充分利用现代化通信设备进行网上教学。这种模式可以用讲授法、讲解法和答疑法,长短不限,乡村人员可以随时进行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信息,随时学习,节约了时间和空间。这种模式对于职业院校和乡村人才培养非常好操作,当然关键的问题是对学员的考核和评价,以及监督和督促。网络教育已经是我国院校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况且网络信息和设备等已经进入了乡村万户家庭,甚至于只用一部手机就可以了。
        (三)全日制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适合长期人才储备教育,适合于农村适龄青年到职业院校进行全日制学习,尤其致力于打算长期在乡村工作就业的人员。现在职业院校招收的高中职农村学生既属于此类。这种学习模式,时间长,内容多,学得精,只要有踏实的学习劲头和远大的理想,学习的效果非常好,关键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贯彻教育学生长期致力于乡村工作的思想。
        (四)短中长相结合教育模式
        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不是单一的,尤其是为了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因此,就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单靠单一的一种往往也不切合实际。短期教学,可能是一天、一个月、半年,中期教学可能是一年到二年,长期教育那就是三年以上不等。譬如农村法治文明教育、网络使用、病虫害防治、机械修理技术等就可以是短期培训;而良种培育、果蔬种植、机械维修等就可以中期教育;而种养殖技术、网络技术、机械操作与维修等就需要长期教育培养了。
        (五)高中低层次结合模式
        低层次教育技术培养停留在表面上,使用上;中等层次技术教育就应该达到明白事理和一般的技术处理上;高层次教育就应该是全方面的教育,既懂结构又会使用还会故障处理。从乡村人才培养的层次上来看,还是建议中长期为主,知识不能停留在浅尝辄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教育形式是不断创新的,任何单一的教学模式都不是准确的。在乡村人才培养上但有一点就是必须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因才施教,不能盲目。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有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人们富裕为根本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技能人才匮乏问题,就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农村劳动力现状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制定劳动力培养长远规划,培养和锻造能在乡村留得住、有技能、有思想、敢于创新实践的农业科技人才。
        各类职业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伟大的工程,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紧贴“三农”,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为乡村发展培养更多实用的技能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EB/OL]2017-10-1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
[3]韩长斌.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紫光阁,2018-11-12
[4]王勇.职教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J].四川日报,2019-10-17
作者简介:
刘玉金,男,高级讲师,1969年9月,工学学士,现为鲁南技师学院专职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化工生产技术,教育教学管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