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8月   作者:刘信杰
[导读]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应该用引导、分析、接纳的方法,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对策进行了探究。

刘信杰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贵港  537100
【摘要】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应该用引导、分析、接纳的方法,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幼儿击性行为,原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8-107-01

        一、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是指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也可以侵犯别人的权利。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
        二、幼儿时期产生攻击性行为原因
        经过长期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研究发现导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诱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幼儿的家庭因素等方面。
        (一)社会原因
        社区环境的影响。长期稳定居住的住所、幼儿园是婴幼儿活动的区域,社区环境的美化、器材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可以有效的减少婴幼儿的不安全感。反之,可能助长幼儿攻击性行为,所以小区或者周边的人文环境与公共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传媒与网络的影响。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其道德观还未完全形成,错误的模仿网络中的暴力行为,并且在没有人制止时,很容易造成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例如《铠甲勇士》里面打斗的场面,幼儿在看了之后会模仿,并且会拿着铠甲勇士里面武器的模仿版而打斗。
        (二)家庭原因
        家长的影响。家庭亲属的所作所为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影响一生的。在现代社会,胆汁质、抑郁质家长的性格和气质对于幼儿的成长极为不好,会让幼儿形成自私自利、性格暴躁 、不会分享、不会体谅的性格,会让幼儿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产生攻击性行为。
        家庭教育误导的影响。专制型的家长会对孩子要求严格,这样不仅对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没有缓解,还会对幼儿生活、学习施加过大压力,禁锢孩子的天性。溺爱型家长的家长会对幼儿过度溺爱,放任型家长会对婴幼儿的坏习惯不管不顾、不愿过多干涉和管理造成的幼儿性格冷漠,一定程度上会让幼儿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原因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在幼儿园,幼儿与教师长期的相处,幼儿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如果教师对幼儿的关注度不够,或者对幼儿采取的不公正待遇都会引起婴幼儿的不满和情绪失衡,而幼儿为了寻求自身心理的平衡,就有可能会采取攻击教师较喜欢的幼儿来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和发泄心中的愤怒与嫉妒,因为教师对于幼儿的亲切程度和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以及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同伴与幼儿的关系。研究表明,幼儿园时期的大多数幼儿都还是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分享心理、自控能力可能都还没产生,或者说处于萌芽中,并且会因为利益产生冲突而产生同伴之间的攻击性行为。
        (四)生物原因
        脑神经发展的影响。


通过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的行为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婴幼儿的感觉神经发展滞后,愉悦感、安全感没能发展完全。
        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幼儿对于得不到的东西,例如玩具、食物,会因为内心得渴望,对同龄人进行抢夺,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家长的过度溺爱,会助长婴幼儿的“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在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家长和幼师阻止其的欲望的时候,会让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概率变大。
        三、婴幼儿时期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对幼儿能力锻炼
        加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家长和教师在幼儿因为愤怒、嫉妒、害怕、厌恶等极端情绪爆发而需要宣泄的时候,适当对婴幼儿引导并且帮助婴幼儿寻找适合的非破坏性的宣泄方式。在幼儿处于挫败和愤怒或者伤感的情感中时,要及时的开导婴幼儿,用对于婴幼儿来说较缓和的方法来使婴幼儿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
        增强幼儿自立能力。帮助婴幼儿锻炼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婴幼儿在生活中能更好的在自身利益受到伤害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如玩具被抢时应该怎么做,能更好的预防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并且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分享、互助、合作、谦让的优良品格,减弱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
        (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对家长进行定期的培训。家长应该自我、主动的学习幼儿相关的知识,了解关于幼儿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状况和心理健康程度,才能在婴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找到诱因加以正确的的引导 ,这样子就能在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熟练掌握教育技巧。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健康、稳定的人格对于幼儿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幼儿的人格形成,除了幼儿园、外界的影响之外,良好的家庭气氛也尤为重要。家庭成员对幼儿有充分的尊重,不溺爱,不过度严格,这样家庭不仅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可以促进和增加幼儿对家庭成员的亲切感和依赖,这些都利于幼儿形成的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三观,也有利于幼儿学习模仿。
        (三)加强幼儿园的教育管理
        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相互依赖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婴幼儿形成足够的安全感,降低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概率。幼儿正处生长发育阶段,心智没有发育完全,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很陌生,对于新事物也不是能完全接受,心理十分的脆弱,所以幼儿在幼儿园期间,教师要让幼儿对其所在的幼儿园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对不同性格的幼儿采用不同的安排和教导方法,不能过度强求幼儿,教师对于自己的一言一举要时刻注意,幼儿对于教师来说是很依赖和信任的,教师发脾气和坏举动会对婴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
        (四)增强社区活动力度,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
        增加婴幼儿在社区的各种互动时间。可以举办各种亲子活动,让婴幼儿与社区里的小伙伴互动,不仅可以让幼儿的好动天性得到释放,也可以让邻里更加和睦和互助,以及开发与利用社区资源,增加婴幼儿对社区的信任感和亲切感。
        充分开发与使用并优化社区资源,让幼儿在社区的互动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在社区多举办亲子活动,可以转移幼儿的注意力,也能锻炼幼儿语言能力和与同伴交流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减弱或者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治良,刘素珍.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6,(02).
[2]张倩,郭念锋.攻击行为儿童大脑半球某些认知特点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9,(01).
[3]高桦.被攻击者的性别差异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1997,(04)
作者简介:刘信杰,男1967.07,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讲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