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导向促进数学课堂有效学习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钟顺秋
[导读] 开展“问题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们发展,而且还能够帮助教师在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上获得成长。

广东省惠东县梁化中心小学 钟顺秋

摘要:开展“问题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们发展,而且还能够帮助教师在学术研究、课堂教学上获得成长。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案例中我们会发现,如何凝练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导向成为了一个比较棘手的事情,因为这需要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非常全面,对教材非常了解,而且还需要教师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学生信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能够攻破这一难点,那么将让老师和学生都收获很多。
关键词:问题导向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引言:小学生在课堂中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记忆力难以集中,因此很难进行高效的学习,特别是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有效集中到课堂。问题导向相当于课堂的“心脏”,占据着至关重要的问题。用问题导向引领数学课堂,能够让小学生快速、准确的抓住课堂上的关键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研究、不断分析能够在教学能力上有所提升。本文主要是从数学课堂上的问题导向入手展开讨论,论述其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策略[1]。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问题导向存在的不足
        1.教师注重提问忽略学生思考
        虽然我们都知道学生回答问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但是如果提问的次数过多,那么就会让学生没有空余的时间进行思考,这对于学生而言其实并不好,也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式。而在这些问题中如果存在太多简单的问题,那么无疑不是对学生时间的浪费,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根本不用思考便能轻而易举的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思维上的懈怠[2]。
        2.问题没有一定的规律
        有的时候,教师在进行提问时经常比较随意,并没有注重前后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学生在回答完许多问题之后,也往往记不住知识点,不但不能对知识形成巩固,还不能在问题当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教师设计的问题分别是:“时针转一圈分针转多少呢?你们在生活中观察过钟表吗?钟表一共有几个指针呢?”,这样的提问顺序就会让学生不知道教师的意图,在回答的过程中,也不能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所以教师提问时,可以这样问:“你们知道钟表有什么作用吗?”、“看我手上的钟表,你们能发现什么呢?”、“你们知道钟表上的长针、短针分别叫做什么吗?”。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从而更好的认识钟表,了解时针、分针的特点。
        3.问题只停留在内容表面
        教师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解时,往往只注重教学的结果,寄希望于通过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但是教师对于相关知识却并不重视,而这些知识很可能是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时,应该将问题设计的更加深入[3]。
        比如,学生在学习“20以内的加法”时,教师可以左手拿12根粉笔,右手拿4根粉笔,然后向同学们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粉笔,怎样列式来表示?”。小学生们的列式方式可能会有12+4或者4+12的形式,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这两种式子最后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让学生们自己用卡片摆一摆。因为之前学生学习过10以内的加法,而且也知道如何进行拆分,所以在摆卡片时可能会先摆10张,在摆2张,最后摆4张;也有同学会先摆4张,再摆2张,然后摆10张。让学生自己通过摆放卡片可以计算出最后结果,并了解“12+4”和“4+12”其实是一样的。这比教师提问:“你们能算出我手中粉笔的总数量吗?”要有意义的多,因为后者只能让学生学会计算12+4=16,但是可能不能了解到相关知识,如互换加数位置并不影响最后结果等。



        二、问题导向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策略
        1.从生活入手引入问题导向
        小学数学中存在很多和生活相关的知识,所以教师在讲解核心内容、确定问题导向时,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们能够对数学知识更加熟悉。比如,在学习“千克、克、吨”时,教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1千克、1克”的观念,并且知道三个质量单位之间是如何进行换算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定义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然后在进行提问时应该避免对这些内容直接进行提问,可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们在课前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进行调查,然后在课上进行提问:“生活中重量为1克的东西都有哪些?”、“你们在感受重量为1克和1千克的东西时,发现有什么不同了吗?”。最后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做一些例题进行巩固,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00克、2千克、3吨等。
        2.利用辅助问题学习问题导向
        教师在进行问题导向的提问时,肯定需要其他一些问题作为铺垫,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入问题导向,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逐渐熟悉课堂的核心知识[4]。
比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能够判断大月、小月以及熟记各月份的天数。那么教师在讲解时,因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能直接提问“大月有多少天?”、“小月有多少天?”。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利用一些其他问题作为辅助来引出上述的问题导向。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在几月几日吗?”、“年月日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解可以引入年月日的教学,然后在课前让学生人手一份日历,制作一份表格,表格中记录过去两年内每个月份的天数。最后发现1、3、5、7、8、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那么教师可以问“是不是每年的这几个月份都分别是31天和30天呢?”随后再告诉学生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这些辅助问题的回答中渐渐掌握核心内容。
3. 学会梳理问题之间的逻辑
教师需要设计问题导向和辅助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随机进行提问的,在提问时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和逻辑性,能够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整理这些问题,然后将他们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很多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提问的,但是有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本知识形成的逻辑顺序并不能很好的接受和理解,所以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水平不断的进行调整,以便让问题导向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画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在画出图形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出立体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更加的了解轴对称图形,并且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更浓的探索欲望。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制作图形过程中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该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结束语:将“问题导向”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现在很多教师都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提问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不断的得到开发。但是很多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够把握住问题的难度和数量,甚至有的问题和课本知识并没有很大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向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问题进行铺垫,按照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而促进学生们的思维发展。教师则需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和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于运芝.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06-107.
[2]吕伟琴.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11):110-111.
[3]唐永鹏.小学数学教学中审美能力的提升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04):73-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