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施路径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韩长勇
[导读]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标准修订工作,历史学科是最先进行修订研究的学科之一。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二中学   韩长勇   256800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标准修订工作,历史学科是最先进行修订研究的学科之一。修订后的历史课程标准有以下一些重要变化:第一,在文本结构上,新增了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的阐述;第二,基于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调整课程类型和结构;第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调整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仔细分析三个变化可以看出,核心素养的培养居于中心地位,它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成为教师当前的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使核心素养落地,必须彻底搞清楚核心素养的内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归纳了五种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以往的历史观并未超出以天命史观和英雄史观为代表的唯心史观的范畴,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唯物史观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限,真正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历史观的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博大而精深。它的基本观点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发展;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包括历史时序的观念和历史地理的观念。所谓的时序观念,就是把事物放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进行观察和分析。概括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充分把握事物前后发展的联系,全面把握事物纵向发展的整个过程。空间观念,就是要了解历史所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横向的对比同一时间段中不同地域的历史事物,纵向的把握同一历史问题空间的变化。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指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载体,包括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实证是我们研究历史问题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史料实证有五个原则:论从史出;孤证不立;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全面运用史料的能力;注意挖掘史料背后的社会背景含义和特定的微观情境,切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明晰核心素养内容仅仅是落实好素养的第一步,素养的落地更有赖于以素养为指导的教学设计。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采用“减—加—减”三步走的方式。现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为例,对这一备课方式加以解读。第一步是梳理分析本课的主题与线索,搞清楚历史发展的脉络,提取知识的基本结构。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为:知道与两次工业革命有关的重要时间与事件;通过阅读教材,概括出工业革命背景、过程、特点、影响;能从地图上指出工业革命扩展的方向;通过史料,分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原因以及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关系;通过材料,分析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推动作用;能够多角度阐述工业革命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的启示,并尝试用本节课知识做出说明。主题立意为变动的工业革命。第二步是有效地建构知识结构,考虑将增补哪些知识信息、运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哪些具体问题、如何利用教材、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以立意为中心把内容整合为三部分:变化的英国需要革命、变革的发明层出不穷、变动的革命改变世界。然后针对这三大内容,全面搜集资料。第三步需要根据具体的学情、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思考如何精简方案,高效地整合与利用内容。做到这一步,首先要有精彩的导课,这一部分的设计要突出主题,也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这些原则,本节课导言做了如下设计: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技术成为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改变着世界。梳理技术变革历史,有三次大变革改变了历史。第一次,约14000年前至18世纪:人类由游牧生活变为定居生活;第二次,从18世纪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第三次,二战以后计算机及高速通信网的发展: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第二次技术变革,这样设计就把学生置身于整个技术发展变革的时空中,再加上形象的图片,学生就被带入到了本节学习中。其次利用表格或年代尺构建历史时空。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可以用年代尺
         以问题为纽带,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如针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可提出如下问题: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欧美两地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读课本第一目及58页倒数第二段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两次工业革命背景?待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对讨论结果进行展示交流,最后教师评价补充给出示例: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劳动分工细致,生产工具日趋专门化,工人的生产技术日益纯熟,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生产技术进步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最后,补充材料,深入探究问题.如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首先在其它国家出现?通过材料的补充,学生对工业革命原因的认识会更加全面深入,可以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多措并举,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也是多方面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通过几节课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研与教学中,始终把落实核心素养作为重点。在核心素养这一问题上,于老师和学生而言,永远在路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