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培养研究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李玉霞 马玥明 梁安庆
[导读] 德育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科目与教学环节。

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  李玉霞  马玥明  梁安庆   100026

摘要:德育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德育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科目与教学环节。只有学校做好德育教育,才有助于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质的成长与发展。体育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科目,除了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之外,对德育的培养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小学体育德育教育的培养方式进行研究,以期为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 德育教学 培养研究
          引言: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文化教育政策提到的“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到2017 年党的十九大指出“落实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相互协同发展”,祖国教育方向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停地变化和进步,但是对德育的重视始终没有变过,由此可以看出德育在整个教育系统的必要性。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初步阶段,是一个人的心理、心性、习惯、思想品质培养的重要历程。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明确要求,小学体育课程既是以运动练习为主要的手段,又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需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长期的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渗透也暴露出了较多的问题。首先,有较多的小学体育教师没有认识到体育课程的综合性,本身德育意识较差,将体育教学简单地归结为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没有做好德育教育。其次,较多的体育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将德育与体育教学项目结合起来,体育项目与德育教育分开来进行,德育效果比较差。面对这样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培养。
        一、体育课堂外
        (一)、注重教师自身德育意识培养
        教师是一门课程的引路人,只有教师自己有进行德育的意识,才能影响到学生,助力于德育发展。体育课程中强大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是强过他们平常所学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的,所以对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教师方面。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自身要提升自我的德育意识。首先,教师自身一定要明确,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肩负着提升小学生体质、健康,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敢、交流等优良品质,对学生养成永久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自我的意识提升了,才能将德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每一个方面中。其次,教师要坚持德育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去追求和探索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学校方面。作为教学的重要承担载体,学校也要承担起责任来。学校应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德育教育机制,做到实行能反馈能改进。积极组织学校的体育教师定期参与德育培训,提升其德育教育能力。
        二、体育课堂内
        (一)、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体育课程所蕴藏的强大的实践性和互动性是体育课程的重大特点,并且较多的体育课程都是在户外进行的,这些特点是体育课程的特性,同样也是体育课程的优点,教师应结合这些特点去进行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让学生在进行身体训练的时候自主地去感受其项目本身所透露出来的精神和品质。教师应潜心的研究自己的体育课程,做好每一节课的计划和安排,明确每一个体育项目训练的目的和意义,并做好课后的评价与反思。就拿篮球项目来说,教师在进行篮球课程的教学之前,应明确篮球课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给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指出合作的意义,并在学生合作打篮球的过程中指出他们团队合作的优点和问题,在与学生面对面的讲解和互动中,能让学生合作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的反思,进行德育课程优化。
        (二)、优化体育课程中德育手段与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尤为重要。在进行体育课程德育教育时,教师应优化自己的德育手段和方式。首先,建立友好的交流氛围。较多的体育课程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实践,缺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交流。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所以教师应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在进行体育训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展示和点评,而不是一味教师讲。这样既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再者,教师可以在体育课堂上进行体育项目比赛。学生在面对比赛的过程中会有较大的积极性,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明确健康向上的思想意识。就像是在拔河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说好“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在比赛中明确比赛精神,学生的参与感强的同时,深度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思想。
        (三)、因材施教促进德育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有差异的。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其中的差异来选取相应的手段和方式。首先,个体的不同,身体的素质能力会有差异。就算是在同一个班级,也会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好,有些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那么教师应学会因材施教,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进行跑步项目时,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比较害怕去跑步,体育教师在排除安全问题后,应主动的激励学生,给学生勇气和力量。
        其次,是心理特点的不同。每个阶段学生的学情是不一样,教师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进行体育德育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没有那么成熟,多以兴趣为主,认识事物也是通过直观的感受的方式去明确的,所以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来进行德育。有些学生在面对跳马的时候非常害怕,教师不能通过简单的口头说教去进行德育,要慢慢的引导。另一方面,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喜欢模仿,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示范作用,课堂课下都要给学生做好榜样。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反应比较慢,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体育知识,教师生气的应对和耐心的鼓励会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如果学生长期的看到一个积极并且善于鼓励他人的老师,他们也会进行模仿,言传身教由此而来。
        德育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人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德育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提高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课堂前,教师应积极地提升自我的德育意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课堂上,要明确课程的特点,优化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根据学生的独特性来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小龙.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9(30):54.
[2]杨子伟.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2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