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如何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邓焕雪
[导读] 当今的教学实践离不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老师们要思考的问题。

广西河池市民族高中  邓焕雪  15607885829

[摘要]当今的教学实践离不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老师们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高中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谈谈笔者的尝试。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文字运用   教学
        语文课程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进一步改革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四大语文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实现这些培养目标需要科学有效又持之以恒地使之融于教学实践,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每一项教学活动,走进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高中语言文字应用教学侧重于对九义阶段所学的语言、文字、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梳理整合,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因此语言文字运用教学也应重视核心素养教育。
        一、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能加强“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构建与运用”指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对联,是将学到的语言文字常识,通过整合形成造句能力;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学习对联常识,对形成语言文字常识意义非凡,反复练习整合所学知识是语言建构的前提;积累运用成语,培养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生动、形象地运用语言能力,是增强语句表达效果的关键。由成语的来源、结构推断探究成语的意义,运用成语造句写句,开展趣味成语接龙等活动来整合所学成语知识是必要。成语判断题是近十年全国卷必考的经典题型,就是因为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从近几年题型的变化可知,考查的方向由深度已向广度转变。所以,对联、成语的学习能加强语言建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是通过语言文字运用题来完成的。考查方式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的有对选择所示语言材料的对错优劣的判断,如成语判断题、语病辨别题等。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是要求考生完成一定的表达目标推断题,补写题等。在教学中应重点训练。
        二、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能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个人的语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思维的逻辑性。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清晰,否则说起话来就会词不达意,作起文章来就会前言不搭后语。“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逻辑与语文学习的关系密切,学好逻辑能提高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语病辨析中的“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歧义”“指代不明”“自相矛盾”等都属于逻辑概念的关系混淆不清或不明确问题。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运用,就是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质疑的方法审视阅读材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以期能准确、生动、符合逻辑地表达,考查的是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3卷21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拟定内容把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框架内容包含了被拒绝的句子、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必须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然后补充词语,使之连成表述准确,语意连贯的句子才符合题意要求。该题考的是图文转换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能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都需要经过对字词句的推敲琢磨,这样表达的意思才明白,思想感情才感人至深。“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通过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进而进行美的发现、表达与创造。准确、生动、形象地运用语言文字是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表现。
        《文心雕龙》有言“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意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说的就是造句成文的基础是选择准确生动简明连贯的词语来表情达意。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工具,话说得准确明白通畅,还要说得鲜明生动有趣能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离不开修辞。表达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修辞,必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一白酒广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即巧妙运用了引用修辞,既有文字美感,又体现了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运用语言文字对阅读材料表达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心中的美好形象,从而逐步掌握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也是“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表现。2008年湖北高考语文第21题要求根据情境写出《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一诗后两个脚本。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题干给出了场景和人物,学生在做题时需对前两句已给出的脚本示例推敲琢磨,获得启示,在解读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后两句的脚本也会较好的答出来。
        四、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能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指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树立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是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核心要求。语言表达得体的学习可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理解传承中华文化意义非凡。学习中除要求正确使用一些谦辞、敬语之外,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教养、生活阅历,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也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地点、话题气氛,表达载体的语体风格等。中学生容易受网络语言的冲击,加之对传统文化词语的陌生,日常语言表达中常常会出现某些词语在理解或表达上的错乱,导致语言使用不合“得体”的要求。表达得体的学习考查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相关的语言文化知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考查形式既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2018年全国3卷第21题是对一封书信的主要内容的进行考查,其中有5处不得体,要求考生根据具体语境找出语体不当之处并进行修改。书信的命题设计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在真实情境中规范语言运用,对传承文化内涵,消除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非常有利。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割裂。语言文字运用教学要综合研究这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统筹兼顾不可偏废。还需要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达成新课程标准所拟定的诸多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顾之川: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j]《中国考试》2018年第10期
2、俞如雄,语文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以《过秦论》为例[j] 《考试周刊》2019年52期
3、《高中语文最新课程标准(2017版)解读》百度文库【刘卿学语文】新浪博客转自中公教师资格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