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高振雄 蒋亚军
[导读] 教材分析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一中  高振雄  552400
 浙江省宁波市第四中学     蒋亚军  315016

        1 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地位
        《函数的奇偶性》是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概念课,知识点有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函数奇偶性的判断.函数作为新课程中的四大主题之一,可见其重要的地位,函数的性质是研究函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奇偶性是学习了函数局部性质——函数单调性之后,所研究的函数又一重要整体性质.不仅是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有效载体,也给学生指明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其他性质做好准备.
        1.2教学目标
        1.2.1 通过生活例子建构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表达的能力,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1.2.2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图像特征,掌握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突出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3 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及判定应用.
        难点: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已经对函数有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对一次函数、反比例、二次函数等初中已经学习的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高一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观察、归纳能力都还有所欠缺.本节课的学习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的例子开始,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从图形和代数两个视角展开教学内容,以问题引领搭建脚手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的成功学习体验.
        3.教学过程
        3.1展示图片,引入课题
        生活中存在许多美有和谐美,自然美,对称美,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数学中的对称美,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对称美;现实生活中“美”的事例,蝴蝶、麦当劳图标、太极八卦、各式建筑等;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实例,(幻灯片演示)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中的对称——函数的奇偶性.
        3.2设计活动,体验对称
        活动1:动手画一画,请分别画出展示图形关于原点和y轴对称的图形.
        (1)在第一象限画图形,然后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并在纸的背面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
        (2)以y轴为折痕将纸对折,然后以x轴为折痕将纸对折,在纸的背面画出第一象限内图形的痕迹,然后将纸展开,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
        问题1:说出该图像具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问题2:函数图像上相应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的关系?
        活动2:算一算,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3:已知函数 ,求f(-2), f(2), f(-1) ,f(1), f(-a), f(a)的值.
        追问:若将函数改为  呢.
        问题4:你能给出奇(偶)函数的定义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引出本节课课题——函数的奇偶性.活动的设计从数和形两个视角展示对称,不仅直观感受关于y轴和原点对称,而且突出对称的数学本质——图像上点的坐标的变化.从而实现从直观感受到严谨的代数证明函数的奇偶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不仅能理解函数的奇偶性,还能准确表达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明确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两个视角:图像和定义.提醒学生注意: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首先观察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知道了函数的奇偶性,我们在研究函数性质时,只需要研究定义域一半的部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3.3 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例1.判断下列函数是奇函数还是偶函数.
        (1) f(x)=x2 ,(2) f(x)=x.
        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投影学生作品)
         , , , .
        例3.请你对学过的常见函数进行四则运算组合出一个新的函数,并判断其奇偶性.
        【设计意图】例题的设计,体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对于熟悉的函数图像,学生观察图像就可以做出判断,但是更多的时候图像往往不那么容易做出,这时只能通过定义法来加以判断,此时学生经常忽视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以生生互评总结的方式,加深函数奇偶性判断过程中,对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的必要性,突出本课题的重点,实现对函数奇偶性判断的教学目标.而开放性的设问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突显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3.4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4 教学反思
        《新课程课标》(2017版)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立德树人,落实素养为基本理念,强调关注“三基”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在概念课的教学中,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非常重要,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对称美开始,通过设计活动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几何图形的对称,抽象过渡到图像的对称,最终突出本质图像上任意点的对称,从形到数,直观想象的基础之上加以数的严格论证.概念的获得自然流畅,同时也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材中的例题、习题需要我们静心去发现和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迁移能力[2].例题的设计体现了对教材的再加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入手,符合学生的思维惯性,通过图像来判断,进而设置障碍,当函数的图像不熟悉时,就要从数的角度出发,紧扣定义,强调学生容易忽略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这一先决条件.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函数的奇偶性会出现四种不同的情况,即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和既奇又偶函数.
参考文献:
[1]王洁.课例:函数的奇偶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Z1):17-19.
[2]蒋亚军.一道学考题引发对教材例题的思考[J].中学教研(数学),2017(01):34-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