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有效开展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高菲
[导读] 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学生的综合成长以及发展备受关注

合肥市庐阳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高菲

摘要: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学生的综合成长以及发展备受关注,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发展要求,老师需要关注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实质条件,采取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凸显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及发展。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老师需要注重细节要素的解读,以此来更好的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价值及作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有效开展
        一、灵活运用活动方式
        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包含不同的活动形式以及活动条件,为了保障有的放矢,促进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应用,老师需要注重不同活动方式的灵活应用以及调整,关注不同活动开展的实际要求,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重要价值及作用。教育部明确提出,综合实践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获取能力为依据,保证学生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学习平台、方式以及渠道来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技巧,进而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相关问题。老师需要着眼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核心要求,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实施条件,注重多种活动方式的灵活应用以及分析,将实验设计、观察采访、调查探究等活动方式融为一体,完整设计整个研究过程,明确不同的研究周期,丰富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条件,保证学生能够在问题分析以及问题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获,以此来更好的彰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作用及优势。老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注重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积极学习同行的优秀做法和经验,掌握不同活动方式的实践要求以及重要价值,在优劣搭配以及灵活调整的过程之中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以及自主实现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
        二、加深课程内涵理解
        意识指导实践,只有保障意识的正确性才能够推进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老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涵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效率及水平,因此为了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老师需要做好分析准备工作,加深对课程内涵的理解以及认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以学习经验的获取为依据,因此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门课程包含综合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学生需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主动实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有效利用以及分析,其中生成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体验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特征。因此,老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在情感上的交流,注重老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相关性,以此来更好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设置普通课程时老师需要尽量避免简单直白的知识灌输,而应该以课程内涵的分析以及解读为依据,指导学生自主实践,给予学生更多创新以及创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以及自主探究的过程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会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分析,这一点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以及良性成长及发展意义重大。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生的成长背景以及学习能力有所区别,因此在理解课程内涵的过程之中,老师还需要着眼于教育教学的内涵要求提炼重难点,给予学生层次化的引导,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充分彰显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保证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成长以及收获。
        三、注重教师引导规范
        尽管素质教育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说,实质的学习难度偏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老师的恰当引导仍然非常关键。老师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及优势,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障碍,注重对学生的恰当引导,充分体现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作用,在引导和鼓励学生时保证学生产生更多的收获以及成长。从目前来看,根据课程大纲,老师需要注重技术开发,以校本为主,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中的教育教学理念观,以本质特征的分析为依据,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体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要求,坚持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的原则,保障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主动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积极参与各种不同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个人学习能力及水平的稳定提升。老师个人需要注重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树立,掌握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策略及方式,学习同行的优秀做法,在不断改进以及优化升级的过程之中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多收获以及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符合课程改革的实质要求,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促进学生的权力成长和发展意义重大,老师需要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实质要求,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精心筛选活动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加深对这一课程的理解以及认知,灵活调整后期的实践活动课程方式以及手段,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的过程之中实现良性成长及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