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视野下的读写互促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俞斌
[导读]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中指出,“部编本”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的分量,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

兰州市第五十中学    俞斌  

摘要:“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中指出,“部编本”增加了课外阅读、名著导读的分量,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可见,初中语文新教材更加注重名著阅读教学,特别是增加的名著阅读量和名著写作借鉴的指导。为此本文从读写互促的角度做了一些研究和实践,以期对初中语文教师及学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名著阅读  写作借鉴  读写互促
        “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近年来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随着研究探索和实践推广,群文阅读的定义也不断趋于确定。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群文阅读”的提出,其实来源于一个当下全民共有的尴尬——阅读量严重不足。
        受互联网影响,静下心来阅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子产品进行电子阅读:看网络小说,看鸡汤美文,甚至连新闻也是模式化、吸睛类文章,不仅新闻格式当然无存,而且文章内的文字表述和数据引用均存在大量谬误。这种快餐式、碎片化阅读,看似有阅读篇量和阅读时长,但是无法形成系统,更无法从中获得阅读本身具有的文化积淀、素养提升和知识储备,更无法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在这一背景下,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强调初中生要“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逐步增加名著阅读在中高考中的分值比重,以考促读,无论从考试的角度还是人文素养提升的角度,推广群文阅读势在必行。阅读是过程、是方法,以读促写是目的、是结果。本文旨在从读写互促的有效性方面进行探究,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名篇来提高语言理解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吸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营养和写作素材。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表达思想感情,提高写作能力。最终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阅读是吸收沉淀的过程,写作是呈现表达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互促互进,二者缺一不可且不可本末倒置。只有在语文学习中过程中,坚持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才能达到读写融会贯通,提升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如何有效地读
        部编本初中语文课本中共推荐必读名著12部,推荐自主阅读24部,按照目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很难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老师要在“导读”“导练”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
        一是将名著导读课程化。初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全盘考虑,提前对教材所列36部名著进行阅读圈划,理清导读课程思路,尤其是要精选若干对中学生写作有借鉴价值且可复制可操作的经典篇章、片段、人物,找准导读角度。以《西游记》为例: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小说,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中国小说,是影响力最大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不仅如此,作者还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可以说,《西游记》是一本有趣的书,一本寓意深刻的书,一本百读不厌的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在境界、大省悟、大触动。



        当然,《西游记》一类的古典名著,受早期“话本”的影响,书中一些描写人物外貌、打斗场面或环境气氛的诗词,有说书人渲染夸饰的痕迹,大多处于“游离状态”,可以略而不读。还有书中少数降妖伏魔的故事,套路雷同,情节简单,阅读时可以跳过。也就是说,引导学生读这类古典名著,尤其是初中生,必须要在导读课程中教会学生“跳读”和“精读”相结合的读书方法,否则,学生很容易对这样的大部头望而却步。
        二是强化学生的名著阅读主体意识。36部名著,即便是用三年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阅读,想要完全读完也是很难完成的,老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老师在进行课程化导读时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将名著中的所谓“考点清单”列举了事,这样的“名著导读”不仅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反而会让学生内心产生抵触情绪,提升文学素养更是无从谈起。
        二、如何漂亮地写
        读是方法、过程,写是目的、结果。部编本初中语文推荐的36本名著囊括了古今中外、多形式、多题材的经典传世作品,总体来说是符合初中生阅读水平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圈划积累、批注摘抄,日积月累地坚持阅读,必定会对写作大有裨益。这就要求学生要在写作点的选择和借鉴上多花力气。
        一是找准名著中的写作借鉴点。每一部经典名著大到故事架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语言特色,小到修辞使用、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都有大量可借鉴的写作点,学生在选择写作借鉴点时不可求全责备,也不能一叶障目、管中窥豹,而是在每部名著中选择一两个最具代表性且可以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的点进行揣摩分析、加工利用。如:读《朝花夕拾》,可以学习抓住特点去写人以及抓住细节描写人物;读《红星照耀中国》,可以尝试去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会场面描写;读《昆虫记》,可以学习写出事物的特征,学习运用生动传神、诙谐幽默的语言;读《傅雷家书》,学写书信;读《艾青诗选》,学写小诗……当然,这只是建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借鉴点。
        二是从仿写向创作进阶。模仿是学习的起点,作为初中生想通过借鉴名著的创作手法在写作上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学生从模仿开始,先揣摩体会名家的写作妙处,找准一个小的切入口,从遣词造句开始模仿。比如:《水浒传》中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的那个“紧”字,将沧州的那场如刀似鞭、追逼着林冲由惶惑走向反抗的雪,写到了极致,能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风狂雪紧的冰冷天地中,替他着急,为他担忧。风雪中的林冲没有一句言语,动作平舒,既没有在禁军中当强棒教头时的威风八面,也没有后来手刃陆虞侯时的怒发冲冠,他像一个雪人一样在风雪中静默着。正是这种平静,让读者心中隐隐不安;正是这种平静,让漫天的飞雪簌簌有声,增添了无尽的紧张气氛。可见这一个字的妙处!一字尚且如此,更何况一段、一章、一部的好处!
        雪可以下得紧,雨也可以下得紧,风也可以刮得紧;内心可以乱得紧、烦的紧。仿写向创作的进阶,往往就是从一个字开始,慢慢过渡到句、段。当然,创作一定要有创新,决不能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积累和模仿只是过程,要不断尝试多途径突破瓶颈,让自己驾驭文字的水平不断进阶。
        综上所述: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和学生必须同时高度重视群文阅读视野下的读写互促,合理设置名著导读课程、优化名著导读校本教材,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名著之美,在写作中运用名著之妙,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互促。
参考文献:
[1]温儒敏.《读书是要养成良性的生活式》
[2]张海侠. 中考课外名著阅读复习策略[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Z2):154-1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