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的成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张丽芬
[导读]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课程的难度逐渐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

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中心小学   张丽芬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课程的难度逐渐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作为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教育的均衡性,需要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对具体的教学举措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保证所呈现的教学质量更加突出,促进学生在数学课领域的学习品质实现整体提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对策
        前言:在新时期教育领域,小学教育提出均衡化战略思想,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能力均衡发展。然而,在高段数学教学领域,两级分化问题给教育均衡化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对此,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具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保证学生整体都能积极、有效的完成课程探索,保证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两级分化成因分析
        在数学课教学领域,学生两极分化这一现象比较普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首先,在学生层面,因为其之前所具有的学习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以及在数学课学习兴趣、潜能等方面也具有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参与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在学习能力方面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教师方面,因为教学方法和活动设置的不合理性,也导致了两极分化现象逐渐严峻化。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笼统式教学的方法进行课堂灌输和讲授,导致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薄弱,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其他同学相对比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则存在一定的难度。久而久之产生排斥情绪和逆反心理,这导致了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这一现象,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当中有效创新和优化教育举措。为学生构建全新的学习环境,助力数学课程实现均衡化发展。
        二、对策分析
        (一)关注学生基础情况,树立生本观
        在开展数学课教学期间,作为教师需要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有效更新,以素质课改为目标,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念。考虑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挥的核心地位,重点关注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掌握详细具体的学情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规划,有效进行课堂设计,以保证所构建的数学课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也能够全面提高课堂整体适应性,让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有效参与到课程学习当中来
        (二)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分层教学
        在进行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两极分化现象,就学生之间在课程学习方面所表现的具体差异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分层[1]。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强弱分为优中差三个等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比如说,教师在针对“分数除法”运算开展课堂教学时,则可以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理念,针对不同基础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训练内容。针对基础较差学生引导其就简单的分数除法进行运算,如对同分母分数进行运算,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引导其自主探索约分等相关数学定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



        (三)创新课堂授课模式,激发兴趣
        在数学课授课期间,教师为了杜绝两极分化现象,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兴趣建设。并以此为目标合理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轻松并富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多元化活动参与的过程中对数学课程形成准确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能。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体验的过程中有效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针对“小数乘法”运算设置计算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其在此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计算思维。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围绕具体知识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在互助的氛围下共同完成课程讨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保证课堂教学更加均衡。比如说,教师在组织“折线统计图”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的氛围下,对生活中所具有的模型进行探索,鼓励学生自主总结与归纳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数学特征。
        (四)设置个性化数学作业,全面发展
        在开展数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作业设计方面进行有效创新[2]。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个性差异,设置特色化多元化的家庭作业,从而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其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作业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动力。
        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计算类、实践类以及动手操作类等多种类型的作业,从不同层面发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素质实现全面发展。比如说,教师在围绕“圆柱与圆锥”开展课堂教学时,则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相关的实践作业,动手设置具体的图形模型,观察两种图形的规律。
        (五)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激发自信
        在数学课教学领域,为了规避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保证学生整体都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在评价理念上进行有效的更新。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实施激励性的评价[3]。针对学生在数学课中的整体学习表现给予一定的鼓励,对其具体的学习行为加以肯定.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上的自信,从而在今后的数学课学习领域,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探索活动当中。
        结论:依前所述,在针对高段学生开展数学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对具体的形成诱因展开合理分析。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积极有效的改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环境。让学生整体都能够有效参与到数学课学习和探索活动当中。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本观,积极落实分层教学、创新授课模式、设置个性化作业,实施激励评价。让学生产生数学课自主学习的动力,支撑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深入探索活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桂芹.如何避免数学教学中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J].内蒙古教育,2016(35):39.
[2]马尚智.浅谈如何防治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两极分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140-141.
[3]邵明胜,臧明慧.小学高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