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蔡飞
[导读]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策略,从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混合教学以及多元化考核这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  蔡飞   832000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策略,从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混合教学以及多元化考核这四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引言:现如今,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原理知识,以及基础操作技能。因而针对其教学设计的改革策略进行分析,有着极大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一、精确定位教学目标
        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存在程度上的差异,与其他专业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具有自身特征。按照学校专业来划分,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计算机类专业,另一类是非计算机类专业。通常情况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掌握并熟知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能够熟练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能够运用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软件对文字、数据以及信息进行处理,还要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探究接下来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明确有关教学目标。对于非计算机类的专业,应当按照专业需求以及学习需要对其进行分类,例如财会类专业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Excel表格技术来对数据进行处理、营销类专业的学生应当数量掌握PowerPoint技术来设计演示文稿等[1]。
        二、实行分层组班教学
        高职院校应当按照教学目标的类别与生源特征,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相结合,对学生开展分层组班式教学工作。当新生进入学院时,高职院校应当对其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摸底考试,参照中小学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知识,并与高职阶段的基础课内容相结合,以此制定有关的试卷题目。
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将学生群体划分为A、B、C三类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对于考试成绩在及格线以下的学生可将其划分进C层当中,由于这类学生基础能力不够牢固,在组班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授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对于考试成绩在及格线以上的群体可将其划分进B层当中,由于这类学生基础能力较强,在组班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专业来划分种类,除了教授基础内容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水平;另外,对于考试成绩不低于90分的学生群体,可以将其划分进A层当中,在组班的过程中不需要传授基础知识技能,要注重教授更为专业高端的知识原理以及操作技能。



        三、采用混合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教授计算机技术基础应用课程时,还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着眼于教学任务要求,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将教师视为教学的主导,将教学资源以及信息网络作为渠道,积极实施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型教学方式,以此确保分层教学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
        除此之外,计算机教师还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新型方式,对学生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该模式的主要流程如下:首先,教师在课前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以此制定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及教辅资料;其次,依靠互联网渠道向学生提出学习任务,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渠道中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以及相关案例试题来学习相关知识,从而独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教师应当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与讨论形势,通过启发引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复习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做完相关作业,计算机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成绩,熟知其学习效果,以此总结教学时存在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略,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经验[2]。
        四、实施多元考核方式
        计算机教师想要熟知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精准评估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效率,就必须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估系统。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具备极强的应用性、操作性以及实践性,因而应当将过程性考核同终结性考核这两种方式进行有机结合。过程性考核方式需要尽快检测学生各个阶段学习情况,注重平时的学习表现方面,主要考核其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熟练程度;终结性考核注重学生的高端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全国计算机等级测试、全国高校计算机水平测试以及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试,以这三种方式取代以往的期末测试,注重检测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情况。通过运用上述考核形式,能够与课程分层分类教学的改革策略相匹配,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关注到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性差异,还能有效确保考核评估的效果符合教学标准要求。
        结论:综上所述,在对计算机基础课课程教学设计实施改革策略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以及考核评价方式入手,科学合理地运用改革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喜华,黄海宁.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9-53.
[2]闾小燕.混合式学习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